结构相对简单一些的“子簇”
,缓缓与对接舱连接。
对接完成。
隔离门打开。
出现在人类面前的,并非预想中的“生物”
。
而是一个大约两米高、由纯净的、内部流淌着柔和光晕的淡蓝色晶体构成的“人形”
。
它的形态并非固定,其表面的晶体结构似乎在极其缓慢地生长、变化、调整,出极其细微的、如同风铃般的振动声(后来证实这是一种复杂的能量流动副产品)。
它没有明显的五官,但在其“面部”
区域,有一个更加明亮、结构更加复杂的核心光点,仿佛是其感知和思维的中心。
它就是晶族的大使,自称为——“辉光-共振-第七序列”
。
交流通过其自带的量子场生器和“伏羲”
系统的协同破译进行。
“我是‘辉光-共振-第七序列’,”
那晶体人形出合成的、毫无波澜的“声音”
,直接传递概念,“代表晶族文明,与你们进行初步接触。”
谈判,或者说信息交互,在“和平台”
特设的交互厅内进行。
人类方代表是张诚、外交部长李静,以及席语言兼信息学家赵教授。
晶族方只有“辉光-共振-第七序列”
。
交互从一开始,就充满了难以逾越的思维鸿沟。
张诚先表达了谨慎的欢迎,并试探性地询问对方来意。
“辉光-共振-第七序列”
的回应直接而冰冷:“我们侦测到你们试图‘隐匿’。
根据逻辑推演,此策略长期效率低于173。
宇宙熵增与信息扩散是基本规律。
强效隐匿消耗能量与资源,且无法应对跨维度或基于宇宙常数微扰的探测手段。
推测你们已感知到‘宇宙周期性肃清’(其用语,即‘收割’)的威胁。”
它继续阐述,逻辑链条严密得令人窒息:“单个文明独立应对‘肃清’,生存概率极低。
最优解是建立有限联盟,共享信息,协同防御。
我们提出缔结‘有限信息共享与防御同盟’。”
这听起来似乎是雪中送炭。
但接下来的具体内容,却让人类代表们脊背凉。
当李静部长提到建立信任需要时间,需要相互理解文化和价值观时,“辉光-共振-第七序列”
回应:“‘信任’是低效概念。
基于逻辑和利益计算的关系更稳固。
‘文化’与‘价值观’是特定环境下的适应性逻辑冗余,影响决策效率。
合作应基于纯粹的利益与生存概率计算。”
当人类方表达对“谐振者”
文明悲剧的同情与警惕时,它表示:“同情是无效情绪消耗。
分析其毁灭原因,优化自身策略,才是有效行为。”
“辉光-共振-第七序列”
提出了一个它认为“逻辑上最优”
的联合防御方案之一:“为应对‘肃清者’的意识收割技术,建议联盟成员进行意识备份。
我们可以提供技术,将部分选定个体的意识信息,上传并存储于我们的集体晶体网络之中。
即使物理形态被摧毁,意识信息得以保存,可在合适载体中重启。
这将极大提升文明延续概率。”
这个提议在人类听来,无异于天方夜谭,更是对个体灵魂和生命独特性的亵渎!
李静部长立刻严词拒绝:“这不可能!
人类的意识与肉体、与经历、与情感密不可分!
上传的意识还是‘自己’吗?这违背了我们最基本的伦理道德!”
“辉光-共振-第七序列”
对此表示困惑:“伦理道德是碳基生命脆弱生理结构与社会模式的产物。
意识是信息模式。
保存信息即是保存本质。
个体独特性在生存概率面前是次要变量。
你们的拒绝,不符合逻辑。”
人类希望了解晶族对“肃清者”
的了解程度,以及其科技水平。
而晶族则要求人类共享“面壁计划”
的全部技术细节、曲引擎的核心数据、以及从“谐振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