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的恐怖场景再次震撼了所有人。
“我们面对的,可能不是一支可以用舰队去对抗的‘军队’。
它们更像是一种……自然规律,一种宇宙的免疫机制。
‘谐振者’文明连反抗的迹象都没有,甚至可能连‘敌人’的具体形态都未能理解,就彻底消亡了。
用我们现有的、基于三维空间物质和能量对抗的军事思维,去挑战这种层面的存在,胜算几何?”
他目光扫过布伦特将军:“主动寻找盟友?在黑暗森林里大声呼喊,固然可能找到朋友,但更可能引来更多的猎手。
先制人?我们连‘敌人’在哪里,是什么都不知道,如何先?向谁制人?”
接着,他阐述了隐匿派的核心主张:“我认为,在当前阶段,我们最迫切、也是最理性的战略,应该是立即进行全面的战略转向——从积极进取的探索与扩张,转向极致的防御与隐匿。”
他提出了具体方案:
“第一,立刻停止所有非必要的深空探测和信号广播。
所有向外射的、可能携带文明特征信息的电磁波、引力波,必须进行严格管制和伪装。
第二,将星际舰队建设的重点,从远洋探索和攻击,转向近地、近太阳系防御。
大力展轨道防御平台、行星护盾、早期预警系统。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启动代号‘面壁’的终极隐匿计划。”
他展示了“面壁计划”
的初步构想蓝图:“其核心目标,是在太阳系外围,主要是在柯伊伯带之外,构建一个包裹整个太阳系的、多维度的‘隐匿力场’。
这个力场并非传统的能量护盾,它更像是一件‘隐形衣’,其作用是:
吸收、偏转、或模拟替代从太阳系内部逸散出去的所有频段的电磁辐射(从无线电到伽马射线)。
抵消或扭曲人类活动产生的、异常于自然背景的引力波涟漪。
甚至,在更高维度层面,尝试制造一种‘信息屏障’,使得太阳系在‘收割者’可能使用的某种光或跨维度探测手段下,呈现为一个‘无价值’或‘未觉醒’的普通恒星系统。”
“这将是我们这个时代,不,是人类文明有史以来最宏大的工程!”
张诚的声音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决绝,“它需要耗尽‘盘古-木星’矩阵的大部分能源,需要调动整个联邦的工业和技术力量,需要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不懈努力!
但这是我们认为,在现有认知下,生存概率最高的选择——降低自身的存在感,在黑暗森林中,努力让自己变成一块不起眼的石头,或者一丛无害的灌木。”
防守派的观点,基于对敌我实力悬殊的冷静判断和对“守墓人”
警告的深刻理解,显得更为审慎和务实,但也带着一种令人窒息的压抑感。
这意味人类将主动放弃星辰大海的梦想,龟缩在太阳系内,度过一段漫长而未知的“蛰伏”
期。
两种截然不同的战略主张,在议会内引了长达数周的激烈拉锯和反复辩论。
主战派指责隐匿派是“懦夫的哲学”
、“文明的自我阉割”
,认为这将导致技术停滞和文明活力的衰竭,最终在沉默中慢性死亡。
隐匿派则反驳主战派是“盲目的冒险”
、“将文明命运押注于一场毫无胜算的豪赌”
,其激进策略很可能导致人类提前步入“谐振者”
的后尘。
双方都引经据典,动用复杂的数学模型和风险概率计算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科学家内部也分裂了,社会学家大多倾向于隐匿,认为保存文明火种是第一要务;而不少物理学家和工程师则对停止前沿探索感到痛苦和担忧。
舆论(在有限知情范围内)也出现了分化。
“灵境”
平台上,各种经过模糊处理的讨论板块吵得不可开交。
【就应该亮剑!
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
】
【活着才有输出!
隐匿不是懦弱,是智慧!
】
【我们的舰队呢?我们的‘轩辕’呢?难道要当缩头乌龟?】
【想想t星e!
你连敌人都没看到就死了!
拿什么亮剑?】
会议一度陷入僵局,谁也无法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