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o5o年,火星,萨西斯高原地下深处。
这里是人类文明最尖端、最机密的研究基地——“燧人氏”
实验室。
与其说它是实验室,不如说它是一座用钢铁、导材料和量子计算机堆砌而成的、为点燃文明未来之火而建造的巨型熔炉。
实验室的核心,是一个足以容纳小型城市街区的巨大真空腔室。
腔室中央,悬浮着一个结构极其复杂、流淌着幽蓝色光泽的装置。
它大致呈环状,但表面布满了如同生命脉络般起伏不定的能量导管和冷却回路,核心区域镶嵌着数十块经过精心切割和能量调谐的“时空之尘”
晶体,它们不再呈现深邃的幽蓝,而是在内部能量的激下,散出如同星云般旋转变化的瑰丽光彩。
这就是曲引擎的原型机——“青云”
核心。
“‘青云’之名,取自‘青霄之上,踏云而行’。”
席工程师王磊站在观察廊上,凝视着下方的装置,对身边的团队说道。
这位年近六旬、间已染上霜色的老工程师,是当年酒泉星际港的总工,如今肩负着人类迈向光航行的最高技术重任。
他的眼神中既有长期熬夜带来的血丝,更有一种近乎虔诚的专注和激动。
“最后一次全系统联调,开始!”
王磊的声音通过通讯系统传遍整个控制中心。
【能源系统对接确认…来自‘盘古-木星’矩阵的能源通道稳定。
】
【磁场约束阵列校准完成,冗余度达到设计标准5oo。
】
【冷却系统全功率待命,可应对瞬时能量峰值。
】
【‘时空之尘’晶体谐振频率同步…稳定!
】
【导航及控制系统自检通过…】
【安全协议最终确认,应急脱离程序就绪。
】
一连串的汇报声,冷静而迅。
控制中心内,数百名科学家和工程师紧盯着自己面前的屏幕,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
他们都知道,这一刻意味着什么。
这不仅仅是技术的验证,更是文明能否挣脱摇篮束缚、获得在黑暗森林中辗转腾挪能力的关键一步。
张诚的全息投影也出现在控制中心。
他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目光深邃地注视着那台凝聚了无数人心血和希望的“青云”
核心。
只有微微抿紧的嘴唇,泄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
“理论模型验证无误,‘阿尔库别雷度规’场生成模拟成功率9997。”
理论组的负责人,艾琳娜·瓦尔科夫博士汇报,她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不知是紧张还是兴奋。
“材料应力极限测试通过,‘青云’核心结构在模拟曲场下保持稳定。”
材料组的负责人陈浩(量子材料学家)补充道,他脸上带着长期奋战后的疲惫,但眼神明亮。
王磊深吸一口气,看向张诚。
张诚对他微微颔。
“各单元注意,”
王磊的声音传遍整个基地,“‘青云’核心地面测试,启动!”
没有倒计时,没有激昂的音乐。
只有王磊沉稳地按下了那个象征着启动的虚拟按钮。
嗡——
低沉的、仿佛来自虚空深处的嗡鸣响起,并非通过空气传播,而是直接作用于每个人的感知。
“青云”
核心骤然亮起,那些“时空之尘”
晶体仿佛被注入了生命,内部的光流以前所未有的度和复杂度奔涌起来。
环绕它的导线圈散出强烈的磁场辉光。
在监测屏幕上,核心周围的时空曲率读数开始出现剧烈但受控的波动。
真空腔室内的光线生了诡异的扭曲,仿佛空间本身变成了流动的液体。
【能量输出稳定!
达到阈值!
】
【局部时空曲率变化确认!
符合理论预测!
】
【‘阿尔库别雷度规’场正在形成!
】
控制中心里,压抑的欢呼声和掌声终于爆出来。
许多人相互拥抱,热泪盈眶。
地面测试的成功,意味着理论和技术路径的正确,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