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1号)组装进度:153】
【氢氦采集阵列部署:121】
【辐射屏蔽层覆盖率:685】
【工程机器人在线数量:38,721】
【异常事件记录:1,283(97已处理)】
“欧阳总工,3号建造区的k-77型重型吊臂机器人又出故障了,疑似主传动轴金属疲劳,在木星引力梯度下应力集中标。”
一名年轻的技术员通过通讯频道汇报,声音带着一丝焦虑。
“启动备用单元替换,将k-77送回维护港进行深度检测和结构强化。
通知材料部门,对所有同批次生产的k系列机器人进行预防性检查。”
欧阳倩的声音没有丝毫波动,语快而清晰,“另外,通知‘伏羲’木星节点,重新计算该区域的引力微扰模型,优化机器人作业路径,避免类似情况重复生。”
“明白!”
这样的问题几乎每天都在生。
木星巨大的引力场是一个持续存在的挑战,它不仅影响着平台的轨道稳定,更对所有的机械结构施加着复杂而强大的应力。
强大的辐射则时刻考验着所有电子元件的耐久度。
每一次太阳风爆,都会让平台陷入短暂的通讯干扰和辐射警报。
“我们这是在刀尖上跳舞,欧阳。”
平台安全主管,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宇航员马库斯·李走到她身边,看着窗外一颗被木星引力捕获、最终坠入大气层燃烧殆尽的小行星碎片,感叹道,“这里的每一步,都比在地球或火星轨道上艰难十倍。”
“但我们没有退路,李主管。”
欧阳倩没有回头,目光依旧坚定,“‘盘古’必须成功。
它是我们未来一百年,乃至更长远未来的心脏。”
“盘古”
计划的核心,是直接从木星大气层中抽取氢氦作为聚变燃料。
为此,工程师们设计了一种被称为“深渊汲取者”
的巨型无人潜航平台。
这些平台如同巨大的水母,利用反重力场和等离子推进器,对抗木星的强大引力,潜入大气层深处,在特定的高度展开巨大的分子筛薄膜,高效分离和压缩氢氦混合物,然后通过高强度管道将燃料输送至轨道上的“普罗米修斯”
平台进行储存和反应。
为了给“深渊汲取者”
寻找最佳的投放地点和作业路径,同时也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木星系统复杂的环境,欧阳倩批准了一系列深空探测任务,目标包括木星的几颗主要卫星。
对木卫二“欧罗巴”
的探测,最初只是例行公事。
这颗冰封的星球因其冰下可能存在巨大海洋,早已是天体生物学家关注的热点。
但之前的探测受限于技术,未能有突破性现。
这一次,“盘古”
项目动用了一艘最新型的、装备了高功率冰层穿透雷达和深海耐压探测器的科考船——“深海之眼”
号。
当“深海之眼”
号抵达欧罗巴轨道,开始对其冰壳进行精细扫描时,传回的数据很快就让任务中心的科学家们兴奋起来。
冰层厚度、地下海洋的盐度分布、热液活动迹象……一切都指向这里具备孕育生命的绝佳条件。
但真正的震撼,来自一次意外的主动声纳探测。
为了校准仪器,“深海之眼”
号向欧罗巴一处冰层较薄的区域射了一束高能声波。
回声信号返回时,携带了远预期的复杂信息。
计算机初步分析显示,冰下海洋中存在着大量结构复杂的悬浮物,其声学特征既不像普通的矿物结晶,也不像已知的任何地球生物。
欧阳倩当即下令,启动“龙睛”
计划——释放特制的耐压探测器,尝试突破冰层,一探究竟。
经过数日的精确定位和冰层熔穿,“龙睛-1号”
探测器,如同一颗坠落的流星,穿透了最后几米冰层,没入了欧罗巴冰下海洋那永恒的黑暗与寒冷之中。
探测器自带的小型聚变电池提供着能量,探照灯划破亘古的黑暗,高清摄像头和多种传感器开始全功率工作。
控制中心内,欧阳倩和一群顶尖的生物学家、地质学家紧盯着主屏幕。
最初的画面是混沌的,只有一些悬浮的冰晶和絮状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