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的深秋,天空澄澈如洗。
银杏大道上碎金铺地,晨光透过交错枝叶,在“炎黄集团”
总部大楼的玻璃幕墙上折射出斑斓光晕。
张诚站在顶楼办公室的落地窗前,指尖无意识摩挲着温热的陶瓷杯壁。
室内静得能听见量子钟走时的微振,而在他面前的虚拟屏幕上,正无声流淌着跨越海峡的亿万数据洪流。
“还有七十二小时。”
他轻声自语,目光掠过屏幕上那个不断跳动的红色倒计时。
没有激昂慷慨,没有志忑不安,只有一种见证物理定律般的确然——仿佛看到的不是政治倒计时,而是星辰运行的必然轨迹。
《灵境·两岸家园》专属社区,id“海峡的风”
正在直播他精心搭建的虚拟闽南古厝。
这位真实身份是台南园艺师的年轻人,小心翼翼将最后一株数字化玉兰栽入院落。
“按照爷爷手绘的图纸复原了祖厝,”
他调整着屋檐翘角的弧度,声音有些颤,“下个月清明,终于能带他的数字分身回来看看了。”
弹幕如潮水漫过屏幕:
【泪目!
我阿祖也是从闽南过去的】
【大陆朋友教我用3d扫描,把家里神主牌都数字化了】
【统一后第一件事就要回泉州族谱馆查根!
】
在“破晓”
能源节点构成的级算力下,这个跨海峡虚拟社区正以每秒pb级的度交换着数据。
大陆网友上传的黄山云海实时全景,与台湾网友分享的垦丁星空延时摄影,在量子纠缠的传输中无缝拼接成一道横贯海峡的数字长廊。
而更深层的融合生在“文渊阁”
知识库——这个由“伏羲”
梳理的中华文明数字中枢,正以合法合规的方式,向对岸所有公立学术机构开放完整权限。
台北某大学历史系教授林文蕙,这夜第三次刷新数据库界面,当看到《永乐大典》台北残本与北京藏本的数字化影像次并列呈现时,她摘下眼镜揉了揉酸的眼眶。
海峡对岸,台北松山区的市井巷弄里,经营了四十年的“阿婆茶叶蛋”
照常飘着香气。
但细心的老主顾现,阿婆悄悄在摊位上添了瓶福建老酒。
“总要准备些家乡味道。”
她对熟客笑笑,眼角皱纹里藏着难以言说的期待。
这期待正在转化为具体行动。
高雄港的报关员现,最近一周运往大陆的凤梨酥货柜里,开始夹杂着精心包裹的族谱匣子。
台中科学园区的工程师群里,悄悄流传着“羲和”
认证的技术人才遴选计划申请表。
而在闽台渔业协会的协调下,两岸渔船已经开始共享“息壤”
系统提供的精准洋流预报。
所有细微变动都被“伏羲”
实时捕捉,汇成一道清晰的社会心态曲线——曲线图上,代表“期待统一”
的蓝色指标,正在以越所有历史模型预测的度陡峭攀升。
厦门曾厝垵的“听海茶肆”
,成了观察这段历史的最佳窗口。
老板把祖传的武夷岩茶从陶罐里倒出时,总不忘打开“灵境”
的实时投影。
茶客们围着全息投影争论不休:
“要我说,当年郑成功收台也就用了九个月”
退休的历史老师推推老花镜。
“不一样喽!”
做跨境电商的年轻人滑动着手臂,“现在‘轩辕’巡弋一圈只要一刻钟,但你看——”
他指向投影里正在金门海域联合巡检的两岸救援船队,“这次连救援演练都同步了。”
最激动的要数台商联谊会的陈会长。
他刚通过“共工之环”
的供应链系统,把东莞工厂的智能机床与台中分厂的产线完成了实时对接。
“等通了高铁,我早上去新竹看厂,下午回厦门吃沙茶面!”
他洪亮的笑声震得茶海微颤。
茶肆角落,作家林晓默默记录着这些鲜活对话。
她正在写的《统一前夜的口述史》里,特意留出了最后一章空白。
“我在等一个注定要载入历史的瞬间。”
她对采访本轻声说。
并非所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