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
结果触目惊心:数以万计的论文被标记为“高度疑似抄袭”
或“数据不可靠”
;大量所谓的“突破性”
专利被证实为低水平重复甚至伪造;一些曾获得大奖的项目,其核心数据被揭露存在系统性篡改。
涉事人员,从普通研究生到知名教授,根据情节轻重,受到了从撤销学位、职称、追回经费,到终身禁止申请项目、直至追究法律责任的严厉惩处。
学术界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地震”
,但震后留下的,是一个显着清朗了许多的天空。
清除毒瘤的同时,更需要建立健康的新生态。
“启明”
计划最具革命性的举措,是彻底重构学术评价体系。
由国家最高学术机构牵头,在“伏羲”
的辅助下,一套全新的、多维度的“科研贡献度评估体系”
被建立起来。
这套体系彻底摒弃了简单的“数论文、看期刊影响因子”
的粗放模式,转而综合评估一项研究的:
理论原始创新性;
技术突破与实际应用价值(尤其是在解决国家重大需求、提升产业水平方面的贡献);
文化传承与思想引领作用;
人才培养效益;
对长远科学展的潜在影响。
评估过程引入“双盲评审”
(隐去作者及单位信息)与“跨领域专家评议”
(邀请不同学科甚至产业界专家评判),并由“伏羲”
进行逻辑一致性和数据真实性辅助核查,最大限度杜绝人情关系与门户之见。
职称晋升、资源分配、荣誉授予,均与“贡献度”
紧密挂钩。
一篇解决了某个产业核心瓶颈的工程技术报告,其价值可能远十篇表在顶级期刊却无实际意义的“灌水”
论文。
一位潜心培养出多名杰出青年学者的导师,其贡献可能不亚于一个手握多项“帽子”
却团队离心离德的“明星”
教授。
为了打破过去那种要么闭门造车、要么唯西方马是瞻的学术研究范式,“启明”
计划大力推动建立新型的学术交流平台——现代版的“稷下学宫”
。
利用“灵境”
技术,构建了跨越物理限制的“虚拟学术共同体”
。
来自全球(主要面向国内及友好国家)的顶尖学者,可以随时在此进行沉浸式的学术研讨、协同攻关。
这里鼓励不同学科、不同观点的激烈碰撞,唯一的评判标准是逻辑与证据。
更重要的是,“稷下学宫”
强调学术自主与文化自觉。
它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那些基于华夏自身文明底蕴和现实问题意识提出的“非主流”
研究课题,鼓励学者们从《周易》、《黄帝内经》、《天工开物》等传统智慧中寻找灵感,从当代华夏波澜壮阔的展实践中提炼理论。
目标是建立一套扎根于东方文明、服务于人类未来的自主知识体系。
一批曾经被边缘化的、研究“冷门绝学”
或敢于挑战西方经典理论的学者,在这里重新找到了舞台和尊重。
一年后,金城,2o39年中国科学技术展望大会。
张诚与重新遴选出的各学部学术委员们齐聚一堂。
会场的气氛,与昔日那种或暮气沉沉或浮躁功利的状态截然不同,充满了求真务实的锐气与开放包容的活力。
新任的炎黄研究院物理学部主任,炎黄集团副总经理。
一位因在“昆仑”
磁悬浮网络关键材料上做出颠覆性贡献而被提拔的学者也是张诚的弟弟张磊,正在汇报:“……在新的评价体系引导下,青年科研人员更愿意沉下心去啃‘硬骨头’,而不是追逐热点‘灌水’。
过去一年,我们在基础材料、理论物理等‘长周期’领域的原始创新数量和质量,都有了爆式增长……”
张诚静静地听着,目光扫过台下那一张张充满朝气与自信的面孔。
他知道,“启明”
计划带来的,不仅仅是几个造假者的落马或几个学阀的倒台,而是一场深刻的学术范式的革命。
“学术界,不应是名利场,更不应是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