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
驱动的“净网”
行动,是基于对网络行为本质的理解和预测,是从信息层面进行的、外科手术式的精确切除。
单纯的防御和清理并非“净网”
的全部。
真正的杀招,隐藏在那些看似疏漏、实则精心布置的“陷阱”
之中。
“烛龙”
的网络工程师们,根据“伏羲”
的推演,在关键网络节点和看似有价值的数据源周围,设置了大量高度仿真的“蜜罐”
系统。
这些系统伪装成存有“敏感技术文档”
、“未公开的科研数据”
甚至“部分核心代码”
的服务器,其行为逻辑、数据格式都以假乱真,对试图窃密者散着无法抗拒的诱惑。
一个来自海外某知名“网络安全公司”
ip的渗透尝试,小心翼翼地绕过了多层防御,终于“成功”
入侵了一个标记为“新型聚变材料anci11arydata-archive”
的服务器。
攻击者欣喜若狂,开始疯狂下载那些“珍贵”
的数据。
然而,他们下载的,是经过“伏羲”
特殊处理的、充满了自相矛盾、无限循环或者极其隐蔽逻辑炸弹的“毒药”
数据。
更致命的是,他们的每一步操作、每一个指令、甚至键盘敲击习惯,都被“蜜罐”
系统完整记录并传回“烛龙”
中心,成为分析其攻击手法、技术特征乃至身份背景的宝贵情报。
另一个试图渗透某电力调度系统的高级黑客小组,则落入了一个更深的“陷阱”
。
他们以为自己找到了系统的一个致命漏洞,并据此获得了部分控制权限。
正当他们准备实施破坏时,却现自己被困在了一个由“伏羲”
实时生成的、与真实系统完全隔离的虚拟镜像之中。
他们的所有破坏操作,只是在虚拟环境中激起一片涟漪,而对现实世界毫无影响。
同时,“烛龙”
的分析员们正像观察实验室里的小白鼠一样,冷静地分析着他们的战术意图和技术手段。
“猎物以为在猎食,却不知自己早已成了展览柜里的标本。”
一位年轻的“烛龙”
技术专家看着屏幕上徒劳挣扎的黑客,轻声说道。
“净网”
行动绝非只守不攻。
在精准识别并锁定攻击源,尤其是那些具有国家背景的、持续性的高级威胁行为体后,“烛龙”
在获得最高授权后,启动了有限但凌厉的跨境反击。
“‘裁决之剑’准备就绪,目标:山姆国‘棱镜’计划第七数据中转站。”
“‘数字幽灵’已渗透目标网络,等待指令,对欧罗巴‘黑室’研究中心的特定服务器执行数据擦除。”
“‘回声’行动启动,将对方攻击武器的一部分特征代码,经过混淆加固后,‘送还’其本土的民用互联网核心路由器。”
这些反击并非传统的网络对攻,而是更具技术含量和战略威慑意味。
位于山姆国某地的“棱镜”
中转站,突然遭遇了来源不明、无法阻挡的数据洪流冲击,其用于分析窃取数据的核心服务器因过载而短暂瘫痪,大量未及处理的原始数据在混乱中丢失。
欧罗巴的“黑室”
实验室,数台用于存储和分析从华夏窃取的技术碎片的服务器,在午夜时分突然自行格式化,所有数据荡然无存,只留下一个淡淡的、燃烧的龙形印记作为“名片”
。
而在某个国家的互联网交换中心,核心路由器的日志里突然出现了大量带有山姆国国家级黑客组织专属签名(被“伏羲”
巧妙复制并修改)的攻击数据包记录,引了对方内部一场不小的混乱和猜疑。
这些反击精准、克制,却传递出明确无误的信息:华夏的数字疆域不容侵犯,任何越界行为都将付出代价。
这是一种建立在绝对技术自信基础上的、冷静而可怕的威慑。
持续了数周的“净网”
行动逐渐步入尾声。
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代表恶意攻击的红点以肉眼可见的度减少、黯淡,曾经不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