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的生产设备——被分拣、包装,由智能物流系统往全球各地或储备入库。
整个过程,人类的作用仅限于最高层的战略决策、异常情况下的紧急干预,以及……旁观。
“共工之环”
最具革命性的,是那些被称为“造化炉”
的巨型多材料3d打印塔楼。
两人“瞬移”
至一座“造化炉”
的内部。
这里没有传统的车床、铣床,只有复杂的喷头阵列在磁场与激光的精确引导下,将金属粉末、陶瓷浆料、高分子聚合物乃至生物活性材料,以原子级别的精度,一层层地“编织”
成具有复杂内部结构的物体。
此刻,一座“造化炉”
正在“打印”
一架“影刃-iii”
无人机的整体骨架。
不再是传统的零件拼接,而是一次成型,内部包含了冷却流道、信号线缆通道、以及强度经过“伏羲”
拓扑优化后的仿生结构。
其材料利用率接近1oo,结构重量减轻了4o,而强度却提升了15。
“不仅仅是金属,”
风晚晴解释道,“‘造化炉’可以处理我们已知的几乎所有工程材料,甚至包括‘祝融计划’最新研的梯度功能材料和智能响应材料。
理论上,只要‘伏羲’能设计出来,并且我们有对应的材料基础,‘造化炉’就能把它造出来。
这彻底颠覆了‘设计-开模-制造’的传统流程,实现了真正的‘想法即产品’。”
一个如此庞大的自动化系统,其自身的维护与升级是巨大的挑战。
而在“共工之环”
,这个问题同样由自动化解决。
专用的自诊断机器人(代号“扁鹊”
)如同微观世界的白细胞,时刻在设备内部巡弋,利用内置传感器和“伏羲”
的预测性维护算法,在故障生前数小时甚至数天就出预警,并自动调用备件库资源或启动现场3d打印,完成更换。
而当需要技术升级时,“伏羲”
会生成最优的改造方案,由专门的升级机器人队伍(代号“鲁班”
)执行。
它们可以像做外科手术一样,在不影响整体运行的情况下,对生产线进行模块化替换或软件刷写,使得整个“共工之环”
始终保持在技术的最前沿,具备了某种意义上的“进化”
能力。
“共工之环”
带来的工业生产力跃升是毋庸置疑的。
商品极大丰富,成本急剧下降,质量臻至完美。
它能以前所未有的度和规模,将实验室的尖端科技成果(如“女娲”
、“灵境”
的产物)转化为普惠大众的工业产品。
在应对全球性危机(如大规模自然灾害后重建)时,它能爆出恐怖的物资生产能力。
然而,其对社会结构的冲击也是空前剧烈的。
就业市场的颠覆:传统制造业、物流业、乃至部分设计领域的岗位被大规模替代。
尽管“灵境”
催生了新的虚拟产业,“女娲”
延长了职业寿命,“后稷”
带来了农业新机遇,但转型的阵痛依然存在。
全球范围内,失业率在一些地区显着上升,社会不满情绪滋生。
经济模式的变革:建立在稀缺性基础上的传统经济学理论受到挑战。
当物质产品可以近乎无限且低成本地供应时,经济的核心驱动力逐渐转向知识创造、个性化服务、情感体验和虚拟资产。
universa1basete(ubi)全民基本收入的讨论,从理论走向了迫切的政策实践。
权力与依赖的集中:掌控着“共工之环”
及其核心智能“伏羲”
的华夏,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
其他国家要么接受技术依附,要么面临被彻底边缘化的风险。
这加剧了国际关系的紧张与不确定性。
同时,社会运转对“伏羲”
和自动化系统的依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旦系统出现难以预料的故障或被恶意攻击,后果不堪设想。
“明堂”
控制中心,张诚与风晚晴回归现实,望着大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