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何已知材料,在自身重量下都会在远未达到同步轨道高度时就被拉断。
而“不周山”
合金的出现,使得这一切成为可能。
在“伏羲”
的优化设计下,一根基于“不周山”
合金的、具有特殊编织结构和渐变截面的太空电梯缆绳蓝图被绘制出来。
其理论计算表明,它不仅能承受自身的巨大重量和地球引力,还能轻松应对风荷载、空间碎片撞击等挑战。
东南沿海,一座专门为建造太空电梯基础平台而兴起的、代号“建木”
的级工程现场,已然初具规模。
巨大的“不周山”
合金缆绳开始从位于赤道附近的海上平台,由特殊的“攀天梭”
编织机器人,一寸寸地向着苍穹延伸。
与此同时,位于同步轨道的配重站也在紧张建设中。
一旦“建木”
工程完成,人类进入太空的成本将从每公斤数千甚至上万美元,暴跌至数百美元。
太空资源的开、大型空间站的建设、深空航行的物资补给,都将变得如同乘坐高电梯一样便捷。
这将是继“轩辕”
空天母舰之后,人类迈向太空的又一个革命性步伐。
材料的突破,不仅指向苍穹,同样深入幽冥。
马里亚纳海沟,地球最深处。
一艘通体由“不周山”
合金打造、形似巨鲸的深潜器——“鲲鹏”
号,正承受着过11oo个大气压的恐怖压力,缓缓下潜。
这压力足以将坦克压成铁饼,但“鲲鹏”
号内部却静谧平稳,传感器显示外壳形变微乎其微。
在此之前,人类对深海的探索受限于耐压壳材料的极限,往往如同蜻蜓点水。
“不周山”
合金的出现,使得建造能够长时间驻留万米深渊的科研站甚至资源开采基地成为可能。
“鲲鹏”
号成功坐底,机械臂开始采集前所未见的深海生物样本和富含稀有元素的矿物结核。
传回的画面震撼了所有观察者:在探照灯的光芒下,是一片奇异而充满生机的世界,巨大的管状蠕虫、色彩斑斓的深海珊瑚、以及各种形态诡异的生物,在“鲲鹏”
号周围游弋。
基于“不周山”
合金和“破晓”
能源,代号“龙宫”
的永久性深海科研与资源前哨基地,也进入了实质性的规划设计阶段。
人类对占据地球表面积7o以上的深海,将不再只是遥远的窥探者,而是真正的居住者和开者。
“不周山”
合金及其衍生材料,如同一种新时代的“万能基石”
,开始渗透并重塑几乎所有工业领域。
“轩辕”
级空天母舰的后续型号,以及新一代空天战机、星际探测器,因采用“不周山”
框架和防护层,其结构重量大幅降低,有效载荷和防御能力呈指数级提升。
“建木”
太空电梯更是彻底改变了航天运输模式。
“盘古”
聚变堆的等离子体约束腔室、第一壁材料升级为“不周山”
衍生陶瓷复合材料,耐受温度和辐射能力更强,能量转化效率进一步提升。
“破晓”
电池的外壳和内部关键结构也得以强化,安全性和能量密度再创新高。
采用“不周山”
合金车体船体的磁悬浮列车、级轮船、深海载具,度更快、更安全、更节能。
跨海大桥、摩天大楼等大型工程的设计理念被彻底刷新。
“不周山”
生物相容性涂层应用于人造关节、植入式医疗设备,其耐磨、耐腐蚀和无排异反应特性,极大地延长了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女娲计划”
的部分精密仪器也受益于此。
新一代主战坦克、舰艇装甲、单兵外骨骼防护,因“不周山”
材料的应用,防御力得到了质的飞跃。
“太一”
基地,材料性能测试中心。
张诚与石坚院士看着屏幕上“不周山”
合金那一条条逼近甚至越理论极限的性能曲线。
“我们触摸到了材料学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