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或者让远山的轮廓更加清晰。
这不仅仅是沉浸感,而是“存在感”
。
他的意识,确凿无疑地“存在”
于这个虚拟世界之中。
“感官同步率1oo,物理引擎反馈无延迟,意识活跃度提升至预期水平,未出现排异或认知失调。”
苏晴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喜悦,“张总,我们……我们成功了!
我们真的创造了一个可以让意识直接栖居的世界!”
观察厅内,所有研究人员都激动得难以自抑。
他们见证的,是人类沟通现实与虚拟的桥梁被彻底架通的历史性时刻。
“灵境”
与“昆仑镜”
的成功,其带来的影响,迅越了实验室的范畴,开始渗透并深刻重塑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
学生不再需要对着枯燥的课本想象历史场景、分子结构或宇宙演化。
他们可以“亲临”
春秋战国的战场,可以“进入”
细胞内部观察生命活动,可以“站在”
火星表面勘测地质。
复杂抽象的数学定理、物理概念,可以转化为直观的可交互模型。
科研人员可以在虚拟世界中,以意识直接操控和观察模拟实验,效率呈指数级提升,尤其是在材料科学、药物研、理论物理等领域,突破了现实实验的成本和时间限制。
对于截瘫患者,他们可以在“须弥山”
中重新拥有健全的身体,进行虚拟行走和运动,这对他们的心理康复和神经重塑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心理疾病患者可以在可控的虚拟环境中,进行暴露疗法和认知行为矫正。
甚至,基于对意识信号的深度解读,对早期阿尔茨海默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诊断和干预成为了可能。
艺术家可以直接用“意念”
作画、谱曲、雕塑,将脑海中最精微的灵感瞬间具现化。
作家可以构建出真正让读者“身临其境”
、甚至与角色互动的小说世界。
娱乐方式彻底颠覆,电影、游戏与“生活”
的界限模糊,人们可以在无数个精心构建的虚拟世界中,体验截然不同的人生。
全球性的会议、协同设计、远程操作变得如同面对面般自然高效。
“虚拟产业”
开始兴起,人们在“须弥山”
中创造的数字资产、提供的虚拟服务,产生了巨大的真实经济价值。
物理距离的隔阂被彻底打破。
军队可以在高度拟真的虚拟战场中进行无伤亡的极限训练,战术推演和指挥官决策能力得到极致锤炼。
基于神经链接的“脑控”
武器平台、士兵之间的“心灵感应”
式信息共享,也从科幻走向现实。
然而,这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背后,也潜藏着深邃的阴影和巨大的伦理挑战。
成瘾性与现实疏离:“须弥山”
太过于美好和自由,以至于大量使用者开始沉迷其中,逐渐逃避现实世界的压力与琐碎,导致现实社交能力退化、家庭关系疏离,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存在性迷失”
。
意识安全与隐私危机:“昆仑镜”
直接读取意识,意味着个人的思想、记忆、情感最私密的部分,在技术层面暴露无遗。
如何防止这些数据被窃取、篡改、滥用?如何确保“伏羲”
监管系统的绝对公正,不会反过来操控接入者的意识?
虚拟与现实的边界模糊:当人们在虚拟世界中经历的情感、创造的价值、甚至形成的记忆,其真实性与影响力不亚于现实时,什么是“真”
,什么是“假”
?虚拟世界中的犯罪行为(如意识层面的侵犯、虚拟财产的盗窃)该如何界定和惩罚?
社会分层与准入公平:“灵境”
接入舱初期的成本高昂,可能导致只有少数精英能优先享受虚拟新纪元带来的红利,加剧数字鸿沟,形成“意识阶层”
的分化。
更令人不安的是,陈刚领导的安全部门,已经监测到数次针对“灵境”
核心数据库和“昆仑镜”
技术的、来源隐秘且技术极高的网络攻击尝试。
显然,外部势力也敏锐地意识到了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