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车企们对提升整车能效极度感兴趣,消费电子巨头则看到了优化设备间协同功耗的巨大潜力。
最终,会议决定设立“共同体联合创新基金”
和“技术解耦与集成工作组”
,旨在识别各行业面临的共性技术难题(如先进材料、智能控制算法、能源管理等),由基金出资,组织各成员专家组成联合团队进行攻关,成果由参与方共享。
对于成员间的特定技术需求,则以市场化原则进行优先授权和定制化开。
供应链安全是当前最紧迫的挑战。
炎黄集团虽然是“破晓”
电池和“生命一号”
原液的核心供应方,但其自身也依赖全球化的高端设备和特殊原材料。
炎黄集团ceo梁稳郑重承诺:“面对外部压力,炎黄集团郑重宣布,将优先保障‘共同体’内战略伙伴的‘破晓’核心材料与‘生命一号’原液供应。
同时,我们将公开部分非核心但关键的二级、三级供应商名单,与各位伙伴共享,并联合投资扶持国内有潜力的替代供应商,共同构建‘去风险化’的备份供应链体系。”
比亚迪的王传福分享了其打造垂直供应链的经验教训,强调了关键零部件自主可控的重要性。
华为的余承东则介绍了其在遭遇极端制裁后,如何通过“南泥湾”
计划,艰难但成功地构建了部分芯片和软件的替代能力。
“这个过程极其痛苦,但也证明,只要下定决心,没有绕不过去的坎。”
他的话语中带着一丝悲壮,更充满了力量。
会议决定,建立“共同体供应链风险地图”
,动态监控全球关键物料、设备的供应状况,对高风险节点提前出预警,并联合进行战略储备或寻找替代方案。
会议上,华为和比亚迪等较早出海、经历风浪的企业,无私地分享了其在海外市场应对各种不正当竞争、法律诉讼、舆论攻击的宝贵经验。
从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长臂管辖”
调查,到如何在当地法律框架下巧妙化解恶意知识产权诉讼,再到如何与当地媒体、社区、工会建立良性关系以抵御不实指控……这些用巨大代价换来的经验,对于其他正在或准备大力开拓海外市场的成员而言,无异于雪中送炭。
“共同体”
决定定期举办“海外风控研讨会”
,邀请有经验的企业进行案例教学,并建立一支由法律、公关、合规专家组成的“共同体快响应支援小组”
,在成员遭遇突海外危机时,能第一时间提供智力和资源支持。
经过整整一天紧张而富有成效的磋商,当夕阳的余晖透过“智慧穹顶”
的特殊玻璃,洒在环形会议桌上时,一份标志着中国高科技产业进入深度协同新阶段的《“华夏创新共同体”
合作框架纲要》终于尘埃落定。
纲要明确了共同体的组织架构、决策机制、权利义务以及上述各项协同措施的具体落实路径。
虽然没有盛大的签约仪式,但所有与会者在最终的电子文件上郑重署下自己的名字时,都感受到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前所未有的信心。
张诚在总结陈词中说道:“今天,我们筑起的不是一道防御的墙,而是一条通往未来的路。
这条路,靠任何单一企业都无法走通,唯有携手并肩,才能无惧风雨,行稳致远。”
会议结束后,各位商界巨擘们没有立即离开,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继续着热烈的交流。
他们谈论的不再仅仅是各自的生意,更多的是如何协同,如何突破。
看着这一幕,梁伟对身边的张诚低声道:“董事长,今天之后,感觉不一样了。”
张诚微微颔,目光深邃:“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把筷子折不断。
古老的智慧,在今天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当这些各自领域的‘筷子’真正捆绑在一起时,我们将无坚不摧。”
“华夏创新共同体”
的诞生,如同一颗强大的磁石,不仅极大地增强了内部凝聚力,更开始对外部世界释放出强大的引力与威慑。
一个更加团结、更具韧性、也更富攻击性的中国高科技产业群,正式登上了全球竞争的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