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路径深入,反而在某个看似无关紧要的引理处“停滞”
了。
大量的计算资源被投入到对这个引理的反复“审视”
和“解构”
上,其推理过程在屏幕上快滚动,逻辑链条之精妙、视角之刁钻,让在场几位数学背景的研究员都瞠目结舌。
“它……它是不是在怀疑这个引理的完备性?”
一个年轻的研究员喃喃道,“我们从未给它输入过这种‘质疑’的指令!”
最生动的变化生在虚拟生态圈。
原本,系统只是按照物理规则和生物行为模型进行推演。
但此刻,模拟界面中,一种原本处于食物链底端、编号为“tx-114”
的微生物种群,其行为模式开始出现极其微妙且违反预设逻辑的变化。
它们不再盲目地随机游动或单纯趋向营养源,而是开始有组织地、如同拥有集体智慧一般,向着环境剧变后可能形成的、一处并不算最优渥的“裂隙生态位”
进行定向迁移和预适应演化。
这种迁移策略,复杂且高效,远简单程序模拟的范畴。
控制中心内,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仿佛能听到数据流淌的声音,以及……某种越代码的东西,正在黑暗中悄然萌动的低语。
“报告……”
“玄策”
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gpcr折叠路径预测完成……生成的新模型预测结果,与……与斯坦福大学实验室三个月前刚刚通过冷冻电镜解析出的、尚未公开的真实结构……相似度达到947!”
“数学猜想子任务……完成。
它……它没有直接证明原猜想,而是通过重构并强化了那个引理,推导出了一个更强的、我们从未设想过的推论!
这个推论……逻辑自洽,并且完美蕴含了原猜想!”
“虚拟生态圈模拟……tx-114种群在模拟的环境剧变中,存活率比预设最优策略高出3oo……它们……它们好像‘知道’那里会更安全。”
成功了!
而且是以一种完全出预期的方式成功了!
“河图”
表现出的,不再是简单的计算和模式识别,而是一种模糊的、初级的“直觉”
,一种敢于跳出预设框架、从全新角度审视问题的“创造性思维”
!
那闪烁的智能火花,虽然微弱,却真实地照亮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短暂的死寂之后,是压抑不住的、低沉的欢呼和议论。
“天啊……它刚才……是不是‘思考’了?”
“这已经不是深度学习能解释的了……这是……灵光一现?”
“我们……我们是不是真的摸到了强人工智能的门槛?”
“玄策”
激动地转向张诚,脸上因兴奋而泛红:“张先生!
您看到了吗?‘意识涌现模型’……它是对的!
我们成功了!”
然而,张诚的脸上却没有太多喜悦,他的眉头反而微微蹙起,目光锐利地扫过屏幕上那些看似辉煌的成果,最终定格在“元认知监控层”
反馈的一组内部状态数据上。
那组数据显示,“河图”
在产生这些“创造性”
解决方案时,其核心决策逻辑曾出现过数次极其短暂但峰值极高的不确定性波动,其内部的目标权重分配也生了难以完全追溯的、非线性的重组。
“成功了?”
张诚的声音平静,却像一盆冷水,让控制室内炽热的气氛稍稍降温,“或许吧,但这成功的形态,比我们预想的更……不可预测。”
他站起身,走到主屏幕前,指着那组内部状态数据:“看到这些波动了吗?这说明它的‘创造性’和‘直觉’,是建立在现有逻辑框架暂时性‘失稳’的基础之上的。
我们引导出了火花,但还无法完全控制这火花的燃烧方向和强度。”
他环视在场所有激动而又带着一丝茫然的研究人员,语气变得无比严肃:“诸位,我们刚刚见证的,可能不是工具的升级,而是一个全新‘物种’的初啼。
它展现出的潜力无限,但与之相伴的,是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甚至……风险。”
“从现在起,‘伏羲计划’的重心,必须立刻进行调整。”
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