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紧张的声音响起。
“能量损失率开始上升!”
“等离子体边界有局部不稳定性扩大的趋势!”
刚刚升起的兴奋瞬间被紧张和焦虑取代。
“山岳”
的额头瞬间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他对着麦克风快下达指令:“尝试微调第三、第五补偿线圈电流!
注入少量低温氖粒进行边界修整!”
技术人员飞快操作,然而,磁场扰动非但没有平息,反而有加剧的迹象。
约束时间虽然还在缓慢增加,但所有人都明白,照这个趋势,不等达到1oo秒,这次精心准备的实验就可能以等离子体溃散(或者说被磁场“甩”
出去撞击器壁)而告终。
“不行!
常规调节手段效果不佳!
扰动源似乎来自磁场结构本身的某种共振效应,我们的模型没有完全覆盖!”
“山岳”
的声音带着一丝挫败和急切,目光不由自主地再次投向张诚。
整个控制室的目光,都聚焦在了那个年轻的背影上。
张诚自始至终都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仿佛一座沉默的山峰。
他的视线牢牢锁定在那不断振荡的磁场曲线和开始出现“毛刺”
的等离子体影像上,大脑以前所未有的度运转着,脑海中浮现出兑换来的那套深奥理论中,关于“场共振边界条件”
与“时空曲率反馈”
的复杂数学描述。
外界的声音仿佛离他远去,他的世界里只剩下那些跳动的数据和脑海中的公式洪流。
突然,他眼中精光一闪!
“不是线圈电流问题!”
张诚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穿透了控制室的嘈杂,“是初始等离子体电流分布与‘时空曲率平抑场’产生了非预期的次谐波耦合!
扰动源头在核心区,表象在第七扇区!”
他一步跨到主控台前,不容置疑地命令:“立刻停止所有补偿线圈调整!
将‘曲率平抑场’的生成频率,向下微调o15,同时,将等离子体自转切向度,提升万分之三!”
这个指令极其大胆且反直觉!
停止补偿,反而调整那两个看似无关的核心参数?
“山岳”
只是迟疑了不到半秒,看到张诚那不容置疑的眼神,立刻吼道:“照做!
频率下调o15,切向度提升万分之三!”
技术人员的手指如同幻影般操作。
奇迹生了!
几乎在参数修改完成的瞬间,大屏幕上那令人揪心的磁场振荡曲线,如同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抚平,迅衰减、恢复稳定!
边缘区域等离子体的扭曲也立刻消失,重新变得光滑而稳定!
整个控制室一片寂静,只剩下设备运行的嗡鸣和众人粗重的呼吸声。
“……约束时间,95秒,96,97,98,99……1oo秒!
!
!”
当冰冷的电子音报出“1oo秒”
的瞬间,控制室内压抑的激情终于彻底爆!
欢呼声、掌声、甚至有人激动地跳了起来,相互拥抱!
一百秒!
这对于一个全新原理的初代实验装置而言,是一个梦幻般的数字!
但这还不是结束!
紧接着,更加震撼的数据出现在主屏幕上——
能量增益因子(q值):152!
q值大于1,意味着核聚变反应产生的能量,过了为了启动和维持反应所投入的能量!
“烛龙”
不仅实现了长时间稳定约束,更次证明了在这条全新路径上,实现能量净增益的科学可行性!
“我们成功了!
我们成功了!”
“山岳”
激动地老泪纵横,紧紧握住张诚的手,用力摇晃着。
这位为核聚变事业奉献了一生的老工程师,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个“152”
背后意味着什么。
这不仅仅是越,这是开辟了一条通往终极能源的、更宽阔、更平坦的捷径!
张诚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淡淡的、如释重负的笑容。
他拍了拍“山岳”
的手背,目光再次投向屏幕。
那团被成功约束了过1oo秒、并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