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跟踪时间之长、数据分析之严谨,让国际上所有残存的、关于“生命一号”
是“心理安慰剂”
或“存在未知长期风险”
的质疑声浪,彻底烟消云散。
全球医学界为之震动,无数医疗机构和科研团队来合作申请函,堆满了赵伟的办公室。
与大陆境内普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港澳地区的售情况。
由于产能和供应链限制,以及医疗保障体系的差异,炎黄集团对港澳地区采取了限量售策略,每瓶2o1原液售价高达元人民币。
消息公布之初,港澳本地网络论坛上不乏“价格歧视”
、“看不起港澳同胞”
的抱怨之声。
然而,当售渠道正式开通后,所有的抱怨都被现实的需求洪流所淹没。
批投放港澳市场的五万瓶原液,在线上申购通道开启后的三分钟内,被抢购一空。
黑市上,“生命一号”
原液的价格被炒至十万元人民币以上,依然有价无市。
一位抢购成功的香港富商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这个价格确实不菲,但相比于每年花在顶级补品和私人医生上的费用,如果能换来身体机能的根本性改善,绝对是物所值。
关键是,大陆同胞能用那么低的价格买到,说明成本并不高,我们愿意为早期的稀缺性和便利性支付溢价,但希望炎黄集团能尽快扩大供应。”
这番言论代表了港澳地区许多中高收入阶层的心声。
这种因供应策略和价格差异而产生的巨大需求张力,清晰地映照在炎黄集团的数据屏幕上,也为未来调整区域供应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面对“生命一号”
原液直销模式取得的巨大社会成功和坚不可摧的科学背书,曾经固守高墙、试图将之纳入传统医药利益链条的医药产业联盟,内部正经历着一场剧烈的震荡和分裂。
联盟内部的中小型企业最先动摇。
他们原本就在巨头的夹缝中生存,如今看到炎黄集团绕开所有中间环节,直接触达消费者并赢得泼天声誉,意识到原有的商业模式可能真的走到了尽头。
几家以中药现代化和保健品为主营的企业负责人,开始私下通过关系联系梁稳或赵伟,表达“希望学习”
、“寻求转型合作”
的意愿。
即便是联盟内的几位巨头,态度也出现了微妙分化。
以康诺集团为代表的一家,其董事会内部经过激烈辩论,认为“对抗不如合作”
。
“既然他们能做出‘生命一号’,其生物技术平台的价值无可估量。
我们是否可以考虑,用我们强大的临床资源和渠道,去合作开‘生命二号’、‘生命三号’,专注于更细分的疾病领域?而不是在‘生命一号’这一棵树上争夺我们根本控制不了的销售权?”
康诺的席科学家在董事会上如此提议。
虽然联盟表面上的统一阵线尚未公开破裂,但裂痕已然深可见骨。
几次非正式的秘密接触已经开始,昔日盟友之间也开始互相猜忌,担心对方会抢先与炎黄达成某种协议。
那股试图将“生命之光”
锁入资本高墙的力量,正在从内部开始瓦解。
金城,炎黄研究院院长办公室。
张诚看着屏幕上汇总的各项报告——受助家庭的感谢信、权威期刊的论文页、港澳地区的抢购数据、以及内部情报显示的医药联盟内部沟通记录(部分来自陈刚的渠道)。
他的脸上没有任何得意之色,仿佛这一切都在预料之中。
李静汇报着媒体公关的盛况,赵伟梳理着雪片般的合作请求,梁稳则着手评估与那些“回头”
的医药企业进行有限度合作的可能性与底线。
“按照既定方针推进即可。”
张诚听完汇报,只简单指示,“对贫困和重症群体的援助,标准不能松,流程要更优化。
与医药企业的接触,可以保持开放性,但核心技术平台和最终决策权,不容置疑。”
他走到窗边,望着研究院内郁郁葱葱的树木和远处忙碌的工地。
“生命一号”
的光芒已经洒下,照亮了许多黑暗的角落,也刺痛了许多既得利益者的眼睛。
普惠万民的道路已经开辟,但如何在这条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