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研究分为三个层次:
·微观层积:深入研究表观遗传修饰的“历史”
如何层层叠加,影响基因表达与细胞命运。
团队正在利用新型基因编辑工具,尝试在细胞层面进行“层积记忆”
的定向擦写与重塑,以期逆转某些病变或衰老状态。
·中观网络:构建大规模的蛋白质互作、代谢通路动态模型,不再视其为静态网络,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具有“历史依赖”
的动态演化系统,从而更精准地预测药物干预效果和副作用。
·宏观整合:基于以上研究,探索针对阿尔茨海默症、癌症等复杂疾病的、全新的“系统调控”
疗法,而非传统的“靶点打击”
。
沈清荷站在一个实时显示着细胞动态数据的屏幕前,对助手说:“我们不再仅仅满足于读懂生命之书的每一页,我们要开始理解这本书是如何被书写、装订,乃至尝试去修正其中错误的章节。”
四、信息时代的基石——「华芯」高端芯片计划
(负责人:林婉教授)
在奇异材料所与信息所的交叉地带,“华芯”
计划悄然启动。
它并非单纯追求更小的制程工艺,而是另辟蹊径:
·新材料探索:林婉团队正全力攻关基于拓扑绝缘体、碳基纳米管复合结构等新型“层积功能材料”
的晶体管原型。
目标是在理论上实现低功耗、高度的全新逻辑元件。
·新架构设计:吴锐团队则同步进行着适应这些新型元件的计算架构设计,探索存算一体、模拟计算与数字计算融合等非冯·诺依曼架构,以突破传统芯片的“内存墙”
与功耗瓶颈。
这是一场从材料根底到系统架构的全面革新,旨在绕开国外专利壁垒,打造完全自主、且性能跃升的新一代芯片技术基石。
五、能量的容器——「不息」高效储能项目
(负责人:林婉教授团队分支)
同样在材料所,另一个团队专注于一个更贴近当前应用,却同样关键的领域——能源储存。
他们基于“离子电子在复杂层状结构中的迁移动力学”
理论,设计新型电极材料和电解质体系。
·方向一:开能量密度数倍于现有锂离子电池,且安全性能极高的固态金属空气电池。
·方向二:探索基于多价离子(如镁、铝)的新型储能体系,旨在获得成本更低、资源更丰富的下一代大规模储能技术。
实验室内,各种奇特的材料样品正在被合成、表征,成百上千种电解液配方在进行着自动化测试。
张诚并未将自己禁锢在理论中心的顶层办公室。
他如同一个不知疲倦的幽灵,穿梭于各个研究所、实验室之间。
他可能上午还在与魏平洲讨论约束场的某个数学细节,下午就在林婉的材料合成实验室里,对某种新出现的晶体结构提出猜测,晚上则与吴锐一起推演新型量子算法的可行性。
他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强的催化剂和粘合剂。
他深邃的洞察力,总能穿透技术的迷雾,指出可能被忽略的关键节点;他庞大的知识体系,使得他能够轻易理解不同领域的语言,促成意想不到的交叉融合。
例如,能源所的极端环境需求,推动了材料所新型耐高温材料的研;信息所的海量计算需求,反过来又对“华芯”
计划提出了更具体的指标。
李静领导的综合保障部,确保了这一切高效运转的后勤基础,从特殊的实验试剂采购到科研人员的饮食起居,事无巨细。
赵伟的院长办公室,则如同高效的处理器,将张诚的指令、各项目的进展、资源的需求,有条不紊地分、协调、汇总。
陈刚的安全网络,则如同无形的护盾,将这一切与外界的好奇与潜在威胁隔绝开来。
星火已然点燃,分散于各个方向,照亮着不同的未知领域。
在张诚这位总工程师的统筹下,这些星火并非孤立燃烧,它们彼此辉映,能量交织,终将汇聚成足以照亮人类文明前路的熊熊烈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