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研究院的奠基与高校联盟的入股,如同在西北高原上投下了两颗重磅炸弹,余波荡漾,牵扯着无数人的目光与心绪。
然而,身处风暴中心的张诚,却在这紧张的布局间隙,悄然为自己安排了一段短暂却至关重要的行程——回家。
研究院的建设已步入正轨,具体事务有专业团队和国家力量推进;与十四校的合作协议也已进入法律流程,无需他时刻紧盯。
他吩咐了赵伟一声,便只带着陈刚,乘坐一辆普通的越野车,离开了喧嚣的工地,驶向兰州市区。
父母生意挣钱后在省城购置的别墅,位于一处环境清幽的高档小区。
这里不像京城别墅那般带着科研前哨的肃穆,更多是家的温馨与安宁。
车子缓缓驶入庭院,早已接到消息的一家人,几乎全都迎了出来。
“哥!”
最激动的莫过于弟弟张磊。
已是高二少年的他,身高窜了一大截,穿着省重点中学的蓝白校服,脸上洋溢着蓬勃的朝气和不加掩饰的崇拜。
他几步冲到刚下车的张诚面前,想给对方一个拥抱,又似乎觉得哥哥如今身份不同,有些不好意思,动作顿在半途,挠了挠头,笑容灿烂。
张诚看着比自己记忆中成熟了许多的弟弟,脸上露出了回到这里后第一个真正松弛的笑容。
他主动伸出手,用力拍了拍张磊的肩膀,感受着少年结实的骨骼:“小磊,又长高了。”
“那是!
我现在可是我们班篮球队主力!”
张磊立刻挺起胸膛,带着少年人的得意,随即又迫不及待地汇报,“哥,我这次月考,理科总分682!”
眼神亮晶晶的,仿佛在等待最重要的认可。
张诚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很好,保持住。”
他知道,在竞争激烈的省重点,能稳定在68o分以上,意味着弟弟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也具备了冲击最顶尖学府的潜力。
“诚娃子!”
母亲李秀兰的声音带着哽咽和无限的喜悦。
她围着围裙,手上还沾着些许面粉,显然是正在厨房忙碌。
她快步上前,也顾不得许多,一把拉住张诚的手,上下打量着,眼眶瞬间就红了,“瘦了,肯定又没好好吃饭!
在北京那边一直工作,回来就扎到工地上,哪能照顾好自己……”
絮絮叨叨的关切,如同最温暖的溪流,瞬间包裹了张诚。
他没有丝毫不耐,任由母亲拉着,温和地解释:“妈,我很好,李姐和赵哥他们照顾得很周到。”
父亲张建军站在稍后一步,脸上是沉稳欣慰的笑容,眼神里充满了自豪。
他如今生意越稳健,人也显得更加精神干练。
“回来就好,你妈从昨天就开始念叨,准备你爱吃的。”
爷爷奶奶也被搀扶着站在门口,老人家笑呵呵的,满脸的皱纹都舒展开,看着出息得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大孙子,嘴里不住念叨:“平安回来就好,平安就好……”
一家人簇拥着张诚走进别墅。
屋内的陈设带着明显的西北风格,厚重而温馨,空气中弥漫着炖肉的浓香和烤饼的焦香,是地道的家乡味道。
这一天,张诚彻底放下了所有关于研究院、关于系统、关于文明引领的宏大命题。
他只是一个归家的游子,一个母亲的儿子,一个弟弟的哥哥。
午餐极其丰盛。
李秀兰使出了浑身解数,做了满满一桌子菜:手抓羊肉、黄焖羊羔肉、兰州酿皮、灰豆子、甜胚子……都是张诚记忆深处最熟悉的滋味。
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气氛热烈而融洽。
张磊兴奋地跟哥哥讲述学校里的趣事,哪个老师特别严厉,哪个同学又闹了笑话,自己参加了什么竞赛……张诚耐心地听着,偶尔问一两句,给予弟弟充分的关注和回应。
李秀兰不停地给张诚夹菜,看着他吃下去,仿佛这样才能填补儿子不在身边的那些空缺。
张建军则询问了一些研究院建设的情况,语气中更多的是关心而非打探,知道一切顺利后便不再多问,转而聊起省城这些年的变化,以及张磊未来的学业规划。
爷爷奶奶话不多,只是笑眯眯地看着儿孙满堂、其乐融融的景象,偶尔插一句,问问张诚在外面累不累,叮嘱他要顾着身体。
饭后,张诚陪着爷爷在院子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