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其他校长也纷纷点头附和,表达着相同的意愿。
他们的态度放得很低,言辞恳切,完全是以合作者、支持者的姿态,而非传统的校际合作那般对等协商。
因为他们清楚,面对张诚和他所描绘的未来,任何学校单打独斗都显得力不从心,唯有汇聚顶尖力量,才能跟上这艘即将起航的巨舰。
兰州大学的校长也开口道:“张院士,于公,兰大扎根西部,理应为研究院的建设展提供一切可能的支持;于私,你是我西北的骄傲,我们更希望近水楼台,能为家乡的这项伟业添砖加瓦。”
张诚安静地听着,目光扫过每一位校长殷切而认真的脸庞。
他心中早有考量。
这些顶尖高校,正是他未来计划中最重要的“人才摇篮”
和“基础研究支撑点”
。
他们的主动加入,不仅能解决研究院初期高端人才短缺的问题,更能形成一个“基础研究(高校)-应用研(研究院)-技术转化(产业)”
的完整创新闭环,其价值远非单纯资金可以衡量。
他沉吟片刻,组织了一下语言,然后才清晰而平稳地开口:
“非常感谢各位校长的厚爱与信任。
不瞒各位,在我的规划中,与国内顶尖高校,尤其是在座的各位所在高校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本就是研究院展的重要基石。
只是近期忙于基建和架构设计,还没来得及正式向各位出邀请,没想到各位前辈反而先一步莅临,实在让我既惭愧又感动。”
他这番话,既表达了尊重,也表明了自己早有此意,瞬间拉近了距离,让在座的校长们心中一定。
“对于各位的加入,我本人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张诚继续说道,“关于合作模式,我有一个初步的想法,请各位斟酌。”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
“研究院初创时,预留了百分之二十的股权池,用于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及核心骨干激励。”
张诚不急不缓地说道,“我的建议是,十四所高校,可以共同出资,从这百分之二十的股权池中,认购一部分份额。
以此作为我们深度绑定的纽带。”
他顿了顿,给出了具体方案:“每家高校出资两亿人民币,各自占比百分之一的股权。
十四所高校,共计出资二十八亿,占据股权池中的百分之十四份额。
剩余的百分之六,依旧作为研究院未来的核心人才期权池。”
这个方案,意味着研究院的总估值,在高校入股层面,被认定为两百亿人民币。
考虑到张诚的无形资产、国家的前期投入以及研究院未来的巨大潜力,这个估值堪称“友情价”
,充分体现了张诚的诚意。
而且,每家百分之一的股权,看似不多,却象征着正式进入了研究院的核心圈层,拥有了分享未来展红利和参与部分决策(至少在董事会层面拥有知情权和建议权)的权利。
更重要的是,这代表了与张诚、与炎黄研究院最紧密的战略同盟关系。
出资二十八亿,对于十四所顶尖高校而言,虽然是一笔巨款,但分摊下来尚在可承受范围内,且其带来的长远回报——包括优先参与前沿项目、共享尖端技术、联合培养顶尖学生、提升学校在关键领域的实力和声誉——将是不可估量的。
会场内出现了短暂的沉默,校长们都在快权衡。
很快,清华校长率先表态,他笑着拍板:“我看可行!
两亿换一个登上未来科技高列车的机会,值!”
“同意!
就这么定!”
北大校长紧随其后。
“我们没问题!”
“支持张院士的方案!”
……
其他校长也纷纷表态,无一反对。
这个方案既照顾了各校的实际情况,又明确了权责利,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张诚的亲自认可和邀请,这正是他们此行的最大目的。
“感谢各位的支持。”
张诚微微颔,脸上露出一丝温和的笑意,“那么,后续具体的协议签署和法律流程,会由研究院的筹备组与各校对接。
我希望,各校能尽快遴选推荐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博士后以及博士、硕士生,作为研究院的第一批‘联合培养’和‘科研实践’人员参与进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