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张诚。
书房里,张诚翻阅着赵伟汇总的邀请清单,目光平静地扫过那些熠熠生辉的机构名称和热情洋溢的措辞。
他的手指在“苏黎世”
、“剑桥”
、“普林斯顿”
、“麻省理工”
这些地名上轻轻划过,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既没有向往,也没有不屑。
“张教授,iu和克雷研究所的邀请最为急切,您看……”
赵伟谨慎地询问。
张诚放下清单,抬起眼,看向窗外。
庭院里,夏日的阳光正盛,草木葱茏。
“回复他们,”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我暂时没有离开中国的计划。”
赵伟微微一愣,随即了然。
他等待下文。
果然,张诚继续说道:“但是,学术的交流是必要的。”
他顿了顿,仿佛在脑海中勾勒着某个图景。
“可以向他们传递一个信息:如果各方确实有深入交流的意愿,我建议,由我们起,在北京,召开一次国际性的学术大会。
主题可以定为‘后千禧时代的数学与交叉科学前沿’。
邀请全球相关领域的学者,共同探讨……未来的可能性。”
赵伟心中一震。
这并非简单的拒绝,这是一个姿态,一个明确无误的信号!
在全球学术界都渴望一睹其风采、聆听其声音的时候,他选择不挪动脚步,而是让世界走向他。
这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选择,更是一种文化自信与学术话语权的宣示!
“我明白了,张教授!”
赵伟的声音带着一丝难以抑制的激动,“我立刻草拟回复,并与科学院方面沟通,启动大会的筹备工作!”
消息传出,举世哗然,随即又迅转化为一种新的期待与躁动。
拒绝所有国外邀请,反而要在北京召开大会!
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自明。
中国官方对此表现出了极高的重视和前所未有的效率。
最高层直接批示,要求举全国之力,办好这次必将载入史册的学术盛会,将其视为展示国家科技实力、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的重大契机。
一个由顶尖科学家、资深外交官和行政精英组成的庞大筹备组迅成立,代号“启明”
。
场地选在了新落成的、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国家会议中心。
安保级别提升至最高。
接待、翻译、网络、媒体……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完美。
而全球学术界的反应,更是出了所有人的预期。
iu迅回应,表示将全力支持并协调其成员参会。
克雷研究所宣布,将在大会期间举行一个简朴而隆重的内部仪式,向张诚授予千禧年难题的奖金和奖章,“以尊重东道主的安排”
。
普林斯顿、哈佛、剑桥、牛津……几乎所有收到风声的顶尖机构,都开始紧急调整日程,选派最核心的学者,争抢有限的参会名额。
一时间,飞往北京的国际航班机票,尤其是头等舱和商务舱,变得一票难求。
这是一种无形的加冕。
不需要张诚亲自去往那些传统的学术圣殿接受荣耀,他用自己的方式,让世界的学术中心,在这一刻,短暂地、却又无比真实地,转移到了北京。
网络上,舆情再次沸腾。
“霸气!
我诚哥不出国,让老外自己跑来朝圣!”
“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学术自信!”
“见证历史!
北京将成为世界数学的新麦加!”
“赶紧苦练英语,争取去会场当志愿者,近距离膜拜大神!”
“以前是我们追着诺贝尔跑,现在是诺奖级的大佬们追着我们诚哥跑!”
在万众瞩目与紧锣密鼓的筹备中,时间一天天过去。
京郊的别墅,依旧是风暴眼中那片奇异的宁静之地。
张诚并未过多参与具体的会务筹备,那并非他的所长。
他只是在赵伟送来最终的会议议程和重要参会者名单时,会粗略地浏览一下。
更多的时间,他依然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阅读,思考,偶尔在庭院中散步。
只是,他的阅读范围,不再局限于数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