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从最基础的定义开始,一步步追踪张诚的推理链条,试图找出任何可能的、哪怕最细微的漏洞或隐含假设。
气氛凝重得如同在进行一场学术审判。
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深夜的公共休息室变成了临时研讨室,地毯上坐满了人,年轻的研究生和资深的教授激烈地争论着某个引理的应用是否足够充分。
咖啡壶一直沸腾着,无人顾及。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灯火通明的大楼内,气氛更是复杂。
激动、自豪、以及一种近乎朝圣般的专注交织在一起。
孙所长亲自坐镇,协调资源,确保验证工作能以最高效率进行。
他们比任何人都更希望这证明是完美的,也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必须用最苛刻的标准来审视。
验证的过程是极其艰苦的。
这两篇论文,尤其是bsd猜想的证明,其创新性和技术复杂度都达到了令人瞠目的高度。
张诚引入的“历史层积动力学”
框架,虽然在他之前的n-s方程和pvsnp证明中已初露锋芒,但在这两篇论文中,尤其是在bsd猜想的算术化应用中,已然展成了一套成熟而强大的、足以改变未来数学研究范式的宏大工具。
学者们需要先理解这套全新的“语言”
,理解那些前所未见的定义和构造,才能跟上张诚那看似举重若轻、实则步步惊心的推导。
这就像一群习惯了旧式地图的探险家,突然拿到了一张采用全新投影法和标记体系绘制的、指向未知宝藏的地图,他们必须先学会解读地图本身。
进程并非一帆风顺。
时常有团队在某一步推导上卡住,反复研讨仍不得其解,内部争论不休。
有时,某个看似跳跃的步骤,需要调用某个极其冷僻的、或者是由张诚本人在之前某篇不那么起眼的附注中证明过的结论。
验证者们不得不停下来,去查阅、去理解那些铺垫性的工作。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让所有参与验证的顶尖学者都感到心惊,继而感到无比振奋的趋势,逐渐变得清晰——到目前为止,无论他们如何挑剔、如何反复推敲,张诚的证明链条,始终坚不可摧。
那些最初看似大胆甚至有些“冒险”
的假设,最终都被巧妙地、严格地证明是成立的;那些复杂的交换图和同调代数构造,其严谨性无可指摘;整个证明体系呈现出一种内在的、令人震撼的和谐与自洽。
质疑的声音,如同投入坚冰的石子,未能掀起任何波澜,便悄然沉没。
取而代之的,是在各个顶尖验证团队内部开始弥漫开的一种情绪——那是一种混合着极度敬佩、智力上的折服,以及一种见证历史的、近乎战栗的兴奋。
就在学术界内部进行着紧张而沉默的验证攻坚时,外部的世界,已经被这股无法掩盖的冲击波彻底点燃。
主流媒体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鲨鱼,蜂拥而至。
尽管绝大多数记者根本无法理解论文内容的万分之一,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敏锐地意识到其爆炸性的新闻价值。
“终极谜题终结!
17岁中国天才一举攻克数学界最后两大圣杯!”
——《纽约时报》头版头条,配图是张诚几年前领奖时略显青涩的照片。
“人类智慧的胜利:张诚完成史诗壮举,为千禧年大奖难题画上圆满句号!”
——bbc专题报道,回顾了七大难题的历史和张诚的崛起之路。
“从黎曼到bsd:一位孤独天才的七年征程,如何重塑了我们的世界?”
——《卫报》长文,试图剖析张诚的内心世界和研究历程(尽管大多是基于猜测)。
“他定义了我们的时代:记人类理性巅峰的征服者张诚”
——《自然》杂志社论,罕见地使用了如此充满人文色彩的标题。
“国家荣誉!
我国科学家张诚同志取得重大基础科学突破!”
——《人民日报》头版,并配了热情洋溢的评论员文章。
电视、网络、社交媒体……所有信息渠道都被“张诚”
、“霍奇猜想”
、“bsd猜想”
、“千禧年难题”
这些关键词霸占。
他的形象,他那近乎传奇的、与世隔绝的研究方式,他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