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线的,会破坏这种平衡……”
他的笔尖飞舞,进行着繁复而精密的估计。
他运用了调和分析、泛函分析、甚至引入了一些来自随机矩阵理论的灵感,来追踪这个假设的“奇异性回波”
如何在层积过程中被放大和传递。
台下,阿兰·孔涅的眉头紧锁,他作为非交换几何的创始人,对于算子代数和非经典空间中的现象极为敏感。
张诚此刻使用的某些技巧,让他感到了一种跨领域的、令人兴奋的共鸣。
他下意识地摸了摸下巴,眼神中充满了探究。
“……通过这一系列估计,我们可以现,”
张诚的声音依旧冷静,但语稍稍加快,显示出他正推向高潮,“这个假设的‘奇异性回波’,在层积算子的多次迭代下,会指数级增长,最终违反我之前提到的‘信息密度极值原理’——这是支撑整个动力学框架的基石之一!”
他在白板上重重地写下一个不等式,左边是假设存在导致的奇异性下界估计,右边是极值原理所允许的上界。
两者在数学上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因此,我们的假设——存在不在临界线上的零点——是错误的。”
张诚放下笔,转身,面向观众,清晰而有力地说道,“反证法完成。
黎曼ζ函数的所有非平凡零点,必然位于复平面上的re(s)=12处。”
没有激昂的宣告,没有夸张的手势,只是平静地陈述了一个逻辑推导的必然结论。
然而,这平静的话语,却如同在会场投下了一颗无声的惊雷!
整个会场陷入了长达数秒的绝对寂静。
所有人都被这简洁而强大的逻辑链条所震撼。
从构建一个全新的、看似遥远的宏大框架,到将其性质与一个具体的百年难题紧密相连,再到通过精妙的归谬法给出致命一击……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又如同一位绝顶的剑客,于方寸之间施展出惊世骇俗的剑法,一剑封喉。
皮埃尔·德利涅长长地吁了一口气,靠在了椅背上,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有惊叹,有欣赏,或许还有一丝身为前辈看到后辈以如此方式越经典的感慨。
他低声对旁边的让-皮埃尔·塞尔说了句什么,塞尔那饱经风霜、见证了近一个世纪数学风云的脸上,也露出了一个近乎欣慰的笑容。
爱德华·威滕已经完全沉浸在了自己的思考中,他甚至掏出了一个小本子,快地演算起来,显然张诚的证明过程中涉及的某些算子结构和对称性,激了他作为物理学家对于潜在新物理的联想。
彼得·舒尔茨停下了记录的笔,抬起头,望着讲台上那个比自己还要年轻许多的身影,眼神中充满了纯粹的、对于数学之美的震撼与敬佩。
他知道,自己刚刚见证了一个时代的更迭。
张诚静静地站在白板前,等待着。
他知道,这寂静是风暴前的宁静,是大脑在高处理惊人信息时的外在表现。
他利用这点时间,拿起水瓶,从容地喝了一口水。
果然,几秒钟后,如同堤坝崩溃,巨大的、混杂着惊叹、质疑、激动和难以置信的议论声轰然响起,瞬间席卷了整个会场!
尽管正式的提问环节在下午,但学者们已经无法抑制地与邻座交换着看法,指着白板上的某处激烈地讨论起来。
张诚看着台下这如同沸腾熔岩般的场景,脸上依旧带着那丝平和的笑意。
他知道,他的“内容”
已经清晰地呈现。
思想的种子已经播下,接下来,就是等待它接受最严苛的检验,并在检验中生根芽。
上午的报告部分,在他精准的时间掌控下,恰好结束。
他微微向台下鞠躬,然后在更加热烈、仿佛要持续到永远的掌声中,从容地走下了讲台。
留给世界的,是一个被公式填满的讲台,和一个需要时间才能完全消化的、深邃如宇宙的数学新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