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我原本以为我知道中餐是什么,”
来自法国的数学家让-皮埃尔·杜邦,一位以挑剔口味着称的巴黎人,在尝试了第一顿正式的北京烤鸭后,彻底改变了他的看法,“我在巴黎的中餐馆吃过‘北京烤鸭’,但那只是一种拙劣的模仿!
这里的烤鸭,皮是如此的酥脆,入口即化,肉是如此的鲜嫩多汁,配上甜面酱、葱丝、黄瓜条,用薄饼卷起来……上帝,这是一种艺术!
一种味觉的交响乐!”
他甚至在会议的非正式交流群里,强烈推荐他去的哪家老字号,并详细描述了吃的步骤,引起了众多响应。
烤鸭只是冰山一角。
来自意大利的学者们,在品尝了一碗地道的炸酱面后,对他们引以为傲的意大利面产生了新的思考:“这种酱料的浓郁和面条的筋道,完全不同,但同样迷人!”
而来自德州的物理学家,则在麻辣鲜香的川菜面前,一边被辣得满头大汗,一边竖起大拇指,连呼“过瘾!”
街头的早餐摊更是宝藏之地。
金黄的油条、咸香的豆浆、皮薄馅大的小笼包、香气四溢的煎饼果子……这些价格亲民、制作迅的美食,让许多外国学者放弃了酒店的自助早餐,宁愿排着队,用手势和简单的英语单词,与摊主交流,体验着最地道的市井风味。
“这里的食物多样性,简直是一个宇宙!”
卡洛斯·席尔瓦在他的v1og里,面对着一桌琳琅满目的小吃,激动得手舞足蹈,“你看,从南到北,口味千变万化,烹饪方法层出不穷。
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口会尝到什么惊喜。
我觉得,光是探索北京的美食,就值得我再来十次!”
热情的包围与感动:
而贯穿所有这些体验的,是北京市民,乃至所有他们接触到的中国人,所展现出的热情与友好。
无论是在地铁里主动为他们让座、用不熟练的英语指路的年轻人,还是在公园里热情邀请他们一起打太极、跳广场舞的退休老人;无论是那些不厌其烦地为他们介绍菜品、甚至允许他们进入后厨“观摩”
的餐馆老板,还是那些在景点主动提出帮他们拍合影、并努力寻找最佳角度的陌生游客……这种自内心的、淳朴的热情,让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们倍感温暖。
许多志愿者穿梭在外国游客聚集的区域,主动提供帮助。
一位来自牛津的老教授,在故宫里不小心扭伤了脚踝,立刻有志愿者联系了现场的医疗点,并用轮椅将他安全送回了酒店,还留下了联系方式,叮嘱他有任何需要随时联系。
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让老教授感动不已。
语言障碍固然存在,但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以及手机上强大的翻译软件,似乎都能化解大部分沟通难题。
人们愿意花费时间和耐心去理解对方,这种跨越文化的善意交流,本身就成为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
北京饭店的宴会厅内,举行了一场小范围的欢迎酒会。
衣香鬓影,觥筹交错,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学者们举着酒杯,用着各种语言交谈着,脸上洋溢着兴奋与期待。
窗外,是长安街璀璨的车河和霓虹,古老与现代在这座城市完美交融。
而在城市的其他地方,更多的外国访客或许正挤在热闹的簋街品尝麻辣小龙虾,或许在后海的酒吧里听着音乐望着波光,或许只是在酒店房间里,整理着白天拍摄的无数照片,回味着那碗让他们魂牵梦萦的牛肉面。
无论是下榻于国家安排的顶级酒店,还是自行探索这座城市的角落,他们都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这个东方古国——所散出的无与伦比的魅力。
这种魅力,来自于高效秩序带来的安心,来自于壮美景观带来的震撼,来自于深邃历史带来的沉思,更来自于那些精致多样、征服味蕾的美食,以及那无处不在、真诚动人的热情。
这是一次学术之旅,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体验。
它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许多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为几天后那场注定载入史册的学术报告会,铺垫了一层温暖而明亮的人文底色。
京华烟云,客从四方来,他们带来的疑问与期待,与这座城市所展现的自信与包容,即将在八月八日,碰撞出最绚烂的火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