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震惊到沸腾
消息传回国内,引的震动更为剧烈和复杂。
最初是核心学术圈内部的、近乎窒息般的寂静。
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当梦想照进现实,当那篇论文真真切切地出现在顶级期刊上时,几乎所有知情的学者都感到一阵眩晕般的狂喜和巨大的自豪!
然后,这股情绪如同决堤的洪水,迅冲破了保密限制,在各大高校、研究所的内部邮件组、聊天群里炸开。
“表了!
真的表了!”
“我们……我们证明了黎曼猜想!
是张诚!
是我们中国人!”
“快看《数学年刊》网站!
老天爷,十位大佬联合评审!
史无前例!”
紧接着,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国内权威媒体,在经过最高层面的快确认后,以最快的度、最庄重的形式,向全国、全世界布了这条石破天惊的消息。
“重磅!
我国科学家张诚成功证明黎曼猜想!”
——新华社通稿。
“共和国骄傲!
十二岁数学家张诚攻克世界百年数学难题!”
——央视新闻联播预备头条。
“基础科学的伟大胜利!
张诚研究员黎曼猜想证明获国际顶级期刊表!”
——《人民日报》头版社论。
一时间,举国沸腾!
互联网上,从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到天涯、猫扑等大型论坛,所有话题瞬间被“张诚”
、“黎曼猜想”
淹没。
点击量、评论数在几分钟内就创造了新的纪录。
骄傲、兴奋、难以置信、与有荣焉……各种激动情绪交织在一起。
“牛逼!
(破音)”
“我就知道!
诚神永远的神!”
“给跪了!
这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
“谁能给我通俗地解释一下黎曼猜想是啥?但不影响我骄傲!”
“中国科学崛起!
少年强则国强!”
街头巷尾,普通民众或许不完全理解黎曼猜想的深奥,但“十二岁”
、“中国”
、“世界最难数学题”
、“证明”
这些词语组合在一起,足以让他们明白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多么长脸的事情!
出租车里广播在播报,街边报刊亭的报纸被抢购一空,人们聚在一起,兴奋地讨论着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国家英雄”
。
风暴核心的宁静,中科院里的“战备”
与“闲庭信步”
与外界的山呼海啸、全民狂欢形成极致对比的,是位于这场智力风暴最中心的中国科学院,尤其是在北京的高等研究所。
这里,没有欢呼,没有激动得奔走相告,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如同进入“一级战备”
状态的高度紧张与高效运转。
从所长孙明翰院士接到院长亲自打来的确认电话那一刻起,整个研究所的行政、宣传、外事、安保系统就被瞬间激活,按照早已反复推敲过的预案,高运行起来。
宣传部门的电话已经被打爆,来自国内外几乎所有主流媒体的采访请求如同雪片般飞来。
工作人员们嗓音沙哑,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事先准备好的、统一口径的回应:“感谢关注,张诚研究员的论文已在《数学年刊》正式表,这标志着……具体学术问题请参考论文原文及评审意见,张诚研究员本人目前需要专注科研,暂不接受任何采访……”
外事部门严阵以待,处理着潮水般涌来的、来自世界各国顶尖科研机构、大学、学术组织的祝贺信函与合作邀请,需要快分类、翻译、拟定回复,并评估其潜在价值。
安保级别被提升至最高。
研究所大门加强了警卫,对所有进出人员实行最严格的身份核查和登记。
陈刚所负责的安保小组更是神经紧绷,不仅要确保张诚在研究所内的绝对安全,还要提前规划其离开研究所时的路线与护卫方案,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媒体围堵或公众过度关注。
孙院士的办公室如同一个临时指挥所,电话铃声、汇报声、讨论声此起彼伏。
他面色凝重,眼神却异常明亮,有条不紊地出一道道指令,协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