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饭食我会准备好,绝不会打扰您。”
吩咐完毕,张诚不再多言,对着两人微微颔,便转身,推开了那间顶级隔音书房厚重的实木门。
“咔哒。”
一声轻响,门从内部被锁上。
这一锁,仿佛将整个世界都隔绝在了门外。
赵伟和李静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凝重与一种隐隐的期待。
他们知道,一场关乎重大突破的、静默的战役,已经在这扇门后,正式打响了。
书房内,灯光被调整到最适合长时间阅读和书写的明亮度。
张诚没有立刻坐下,而是站在房间中央,环视着四周。
几块移动白板被重新清理出来,光洁如镜,等待着新的思想烙印。
书桌旁,堆放着足有半人高的空白a4草稿纸和各类书写笔。
那台高性能工作站屏幕幽幽亮着,连接到中科院算中心的界面已经就绪。
他没有急于去擦拭脑海中那些受古老文明启而产生的、尚显模糊的意象和类比。
他先做的,是进行了一次彻底的“知识清空”
与“问题重述”
。
他走到第一块白板前,用黑色的笔,在最顶端写下了清晰的一行字:
【黎曼猜想核心问题重述与全新框架探索】
然后,他开始以最简洁、最本质的语言,重新梳理黎曼猜想的核心:
1eta函数非平凡零点的实部是否恒为12?
2如果不是,其分布遵循何种更深层次的规律?
接着,他开始列出所有已知的、经典的研究路径及其遇到的根本性困难。
这既是对前人工作的尊重,也是为自己划定“已知的未知”
区域,避免重复劳动。
做完这些基础工作,时间已经过去了近两个小时。
他的大脑已经完全进入了那种极致的“科研心流”
状态。
现在,是时候引入那个全新的视角了。
他走到第二块白板前,拿起了蓝色的笔。
【灵感源泉:动态生成观与历史层积视角】
【核心假设:黎曼eta函数并非静态对象,而是一个深层“算术-几何结构”
(暂命名Ξ)在“数学时间”
t上演化的“历史记录”
或“涌现特征”
。
】
【零点:非孤立点,而是结构Ξ在演化过程中,因内在动力学与对称性,产生的具有特定统计规律的“特征遗迹”
。
】
写下这几行字时,他的手很稳,但内心却涌动着创造者的激情。
这是一个大胆到近乎疯狂的假设,它将一个经典的解析数论问题,引向了一个融合了动力系统、几何、甚至某种哲学思辨的未知领域。
接下来的时间,张诚进入了某种忘我的状态。
他时而在白板上飞地书写,尝试用数学语言去定义那个虚无缥缈的“结构Ξ”
和“数学时间t”
,构建它们可能满足的“动力学方程”
。
时而又陷入长久的静默,站在白板前,目光仿佛穿透了那些符号,直视着问题的本质。
时而又回到书桌前,在草稿纸上进行着海量的、具体的计算,验证某个临时构想的一致性,或者推翻一个刚刚建立起来的、却不够优美的模型。
书房里,只剩下笔尖与板面、纸面摩擦的沙沙声,以及偶尔敲击键盘输入指令的清脆声响。
李静按时将精心烹制的餐食放在门口,几个小时后,又会现餐盘几乎原封不动地被放在门外,只是旁边的水杯被取走了。
她只能忧心忡忡地换上新准备的食物和饮水。
赵伟则忠实地履行着“守门人”
的职责,将所有试图靠近这间书房的事务,无论是热情的合作邀请,还是好奇的媒体问询,甚至是某些国际知名学者的交流请求,都坚决而礼貌地挡在了外面。
压力不小,但他甘之如饴。
日升月落,光阴在窗外悄无声息地流转。
书房内的白板,写满了又被擦去,擦去了又写满新的内容。
地上的草稿纸,逐渐堆积起来,形成了一座座小小的“纸山”
。
上面布满了各种图形、符号、失败的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