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在悄然改变着一些东西。
在一些中小学,语文老师将演讲全文作为课外阅读材料印给学生,组织讨论,引导孩子们思考“理想”
“探索”
与“责任”
。
一些校长在周一的国旗下讲话中,引用了“因为山就在那里”
的名句,鼓励学生们勇敢攀登知识的高峰。
在科研院所内部,一些中年骨干研究员,在茶余饭后,也会感慨地提起那次演讲。
它像是一剂清醒剂,提醒着他们在忙于申请项目、表论文的同时,不要忘记投身科研的初心——那份对真理本身的好奇与热爱。
甚至在一些政府机关的内部学习会上,张诚演讲中关于“个人与集体”
“使命与担当”
的论述,也被引用作为提升干部思想境界、强化责任意识的参考材料。
时间静静流淌,如同润物无声的春雨。
张诚那篇演讲,就像一颗蕴含巨大能量的种子,落入2oo6年春天中国的社会土壤中。
它没有立刻催生出惊天动地的变化,但它在那无数个阅读、聆听、讨论和思考的瞬间,潜移默化地滋养着一种崇尚科学、尊重知识、鼓励探索、勇于担当的社会氛围。
它在许多人的心中,悄然播下了一颗名为“理想”
的火种,等待着在未来的某一天,或许就能汇聚成燎原之势。
而在风暴眼的中心,中科院物理研究所3o7研究室里,张诚对外界的一切喧嚣恍若未闻。
他的世界,依旧只有那些写满公式的白板,那些堆积如山的文献,和那条永无止境、通往“星辰大海”
的探索之路。
外界的赞美与讨论,于他而言,只是远方的风声。
他的笔尖,正指向下一个等待被叩响的、真理之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