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们期待着,这位刚刚接受了无上荣光的年轻智者,此刻会说出怎样的话语。
张诚走到讲台前,他没有立刻开口,而是目光缓缓扫过台下那一张张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孔,扫过那十三所高校的校长,扫过中科院的领导,扫过政府的官员,也扫过那些记录着这一切的媒体镜头。
他的眼神深邃而平静,仿佛在积蓄着某种力量。
几秒钟后,他清越而沉稳的声音,在寂静的礼堂中响起。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校长,各位前辈,各位同仁:”
“站在这里,手中捧着这沉甸甸的聘书,面对着大家殷切的目光,我心中充满感激,也深感责任重大。”
他的开场白,一如既往的谦逊和得体。
“先,请允许我向十三所高校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这份联合聘任,不仅仅是给予我个人的至高荣誉,更是对我国年轻科研人员的巨大激励,是打破学术壁垒、促进资源共享、携手推动中国基础科学前进的壮举。
每一份聘书,都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与期待,我定当铭记于心。”
他顿了顿,话锋微微转向更具哲思的层面。
“有人或许会问,解决了哥德巴赫猜想之后,下一个目标是什么?是另一个具体的难题吗?”
他微微摇头,“在我看来,科学探索的真谛,或许并不在于征服一座又一座具象的山峰,而在于不断拓展人类认知的边界,在于理解那些支配着我们宇宙的、最根本的规律与和谐。
数学,乃至所有基础科学,其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能够用最简洁的语言,揭示最深邃的真理。
我们追求的,不应仅仅是‘答案’,更是对‘问题’本身更深层次的理解,是构建连接不同知识领域的‘桥梁’。”
他的话语,让台下许多学者陷入了沉思。
“荣誉与资源,是探索之路上的助力,但绝非终点。”
他的声音更加凝重,“它们意味着更重的责任。
这份责任,不仅是对自己研究方向的负责,更是对培养我的这片土地和人民的回报,是对未来一代代渴望知识的年轻学子的引领。”
他的目光中流露出一种与他年龄不符的深沉的家国情怀。
“我的根,在中国。
我的成长,离不开脚下这片厚重土地的滋养,离不开国家日益强大的科技实力作为后盾。
从黄土高原的贫困小山村,到北京的学术殿堂,我亲身经历并见证着这个古老国度在科技与文化上的伟大复兴。
作为这伟大进程中的一员,我深知,个人的智慧唯有融入国家展和人类进步的事业,才能焕出最耀眼的光芒。”
“因此,我今后的研究,将继续立足于国家需要与世界前沿,瞄准那些最基础、最核心、同时也最有可能产生深远影响的科学问题。
我会珍惜国家和各位校长给予我的宝贵平台和资源,努力做出更多、更好的工作,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各位的厚望。”
最后,他看向那十三位校长,语气真诚而坚定:
“作为十三校的特聘教授,我虽年轻,但也愿意尽我所能,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学科建设等方面,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希望能与各位师长、同仁一道,为我们共同的目标——推动中国科学事业屹立于世界之林,为人类知识大厦添砖加瓦——而共同努力!”
“谢谢大家!”
他的讲话,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激昂的口号,但每一句都自肺腑,充满了对科学本质的深刻洞察、对自身责任的清醒认识、以及对家国天下的深切情怀。
其思想的深度与格局,再次深深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掌声,如同潮水般再次涌起,持久而热烈。
这掌声,是对他过去成就的祝贺,更是对他所展现出的智慧、品格与担当的由衷敬佩。
荣归故里,薪火相传。
一场授聘仪式,不仅是对一位少年天才的加冕,更是一次对中国科学未来、对知识报国精神的庄严宣誓。
张诚的人生,与他所深爱的这片土地的未来,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即将展开更加辉煌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