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鸡鸣初级中学全体师生热烈祝贺优秀校友张诚博士取得辉煌成就!”
“t县一中为拥有张诚这样的学子而无比自豪!
母校永远以你为荣!”
横幅挂满了学校的围墙,也一路带向了半山村。
尤其是县一中的老校长,握着张满仓的手,老泪纵横:“老哥啊!
你们家养了个文曲星啊!
张诚当年在我们学校,那就是鹤立鸡群!
我们都知道他将来肯定有出息,可没想到,出息到这个地步啊!
这是给我们全县教育工作者最大的鼓舞!”
曾经教过张诚的老师们来了,他们被村民和媒体团团围住,讲述着张诚小时候如何“过目不忘”
、“提问刁钻”
、“安静得不像个孩子”
的种种轶事,虽然其中不乏一些事后追加的“神化”
色彩,但那份与有荣焉的感情是真挚的。
县里、市里甚至省里科研单位、文化界的人士来了;与张建军有过往来或只是点头之交的老板、朋友来了;十里八乡慕名而来的乡亲们,更是络绎不绝。
通往半山村那条刚刚拓宽硬化不久的水泥路上,各种车辆排起了长龙,人流摩肩接踵,盛况空前,比任何一个传统的乡村庙会都要热闹百倍。
张家那修缮一新的院落,再次成为了绝对的焦点。
院子里、大门外,挤满了前来道贺的人群。
张满仓老爷子和老伴坐在正屋,接受着一波又一波的祝贺,脸上的笑容从未消失,虽然应酬得有些疲惫,但那股从心底里透出的荣光,让他们看起来精神矍铄。
张建军和李秀兰忙前忙后,分着香烟、糖果、茶水,嗓子都说哑了,但眉宇间的自豪与激动,感染着每一个人。
黄土同欢,最深沉的共鸣
这场源自半山村的欢庆,其意义早已越了一个家庭、一个村子的荣耀。
它在这片广袤而贫瘠的黄土高原上,引了最深沉的共鸣。
对于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而言,知识改变命运,是他们最朴素也最坚定的信仰。
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耕耘,最大的期望就是子孙能够读书成才,走出大山。
张诚的出现,以及他取得的如此匪夷所思的成就,将这种信仰推向了极致,成了一个活生生的、光芒万丈的典范!
“看吧!
我就说读书有用!
有用到天上了!”
田间地头,老人们用最直白的话语教育着孙辈。
“咱这黄土地,也能飞出金凤凰!
以后谁再说咱西北落后,咱就把张诚的名字甩给他!”
年轻的父母们互相打着气,看向自己孩子的目光中,充满了新的期盼。
这种喜悦,是自肺腑的,是带着泥土芬芳的。
它不像城市里的庆祝那样秩序井然,它有些混乱,有些嘈杂,甚至带着些原始的狂放,但恰恰是这种不加修饰的热情,最能体现这片土地和人民对知识与英才最本真的崇敬与热爱。
乡里组织的秧歌队、锣鼓队,在村中心的空地上卖力地表演着,唢呐吹得震天响,粗犷而欢快的旋律在山谷间回荡。
县里送来的电影放映队,连夜支起银幕,播放着爱国题材和科教题材的电影,场场爆满。
空气中弥漫着鞭炮硝烟、各家各户飘出的炖肉香气、以及那浓得化不开的人情味与喜庆气。
整个西北黄土高原,仿佛都沉浸在这片由一位少年学者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欢腾之中。
沟壑纵横的黄土山峦,似乎也因为这冲天的喜气而变得柔和;奔腾不息的黄河,仿佛也在用涛声为这片土地上的奇迹伴奏。
荣光,如同八月的阳光,毫无保留地洒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照亮了每一张洋溢着自豪与希望的笑脸。
这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荣耀,一个村子的盛事,更是植根于这片黄土地深处的、对知识与命运不懈追求的,一次最辉煌的胜利凯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