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沿着早已拓宽硬化、平整如砥的柏油马路驶入半山村时,映入他们眼帘的,早已不是昔日那个闭塞落后的小山村。
得益于张诚之前获得的科研奖金和国家、地方各级的持续扶持,半山村的面貌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村里的主干道和通往每户的小路全部实现了水泥硬化,干净整洁;路旁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夜晚灯火通明;统一的徽派风格民居外立面改造,让整个村落显得古朴而雅致;村口还建起了一座小型的文化广场和停车场。
张诚家的老宅,更是被精心修缮和扩建,形成了一个宽敞明亮、带有独立院落的两层小楼,既保留了农家院的舒适,又不失现代气息,俨然成了半山村的“标志性建筑”
。
此刻的半山村,比过年还要热闹十倍。
村文化广场上,锣鼓喧天,村委会组织的秧歌队、锣鼓队卖力地表演着,围观的村民里三层外三层,人人脸上都笑开了花。
“老张家祖坟冒青烟了啊!”
“何止是冒青烟,简直是喷火了!
十三校博士啊,听说是顶了天的学问!”
“诚娃子打刚出生那会我就看出来不凡,那眼神,透亮!”
“咱们半山村这下可出名了,以后说出去,脸上都有光!”
村民们议论着,感慨着,自豪着。
孩子们在人群中穿梭嬉戏,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喜庆气氛。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不绝于耳的烟花和炮竹声。
从早上消息确认开始,村里各家各户自购买的烟花炮竹就没有停过。
绚丽的烟花在白日的晴空下炸开,虽不及夜晚璀璨,但那声声爆响和弥漫的硝烟味,却将喜悦的情绪渲染得淋漓尽致。
村委会更是组织人手,在村口空地上一口气燃放了十几挂万响鞭炮,红纸屑铺了厚厚一层,如同铺就了一条红色的地毯。
张家荣光,阖家团圆,喜不自胜
张诚家的院子里,此时已是人头攒动,水泄不通。
张家所有人,几乎都到齐了。
爷爷张满仓穿着一身崭新的深蓝色中山装,头梳得一丝不苟,虽然努力想保持一家之主的沉稳,但那咧开的嘴角和不停招呼客人的洪亮嗓音,暴露了他内心的激动与自豪。
他不停地对前来道贺的各级领导、乡亲们说着:“同喜同喜!
都是党和国家培养得好!”
奶奶则穿着喜庆的暗红色棉袄,坐在院子中央的藤椅上,笑得合不拢嘴,眼里泛着幸福的泪光,一遍遍摩挲着手里那张张诚小时候的照片。
父亲张建军和母亲李秀兰,更是忙得脚不沾地,一边要接待络绎不绝的宾客,一边要应付媒体的采访请求。
张建军的腰杆挺得笔直,脸上是掩饰不住的骄傲,言谈间虽然依旧朴实,但多了几分底气。
李秀兰则细心地将各级领导送来的贺匾、鲜花摆放整齐,看着满屋的荣耀,她时不时背过身去悄悄擦拭一下眼角,那是欣慰与思念交织的泪水。
9岁的弟弟张磊,兴奋得小脸通红,在人群中钻来钻去,享受着小伙伴们投来的羡慕目光,大声地向人宣布:“我哥哥是博士!
最厉害的博士!”
张诚的四个姑姑全家也都赶了回来,她们带着孩子,帮着哥嫂招呼客人,脸上洋溢着与有荣焉的喜气。
整个张家院落,充满了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省市县各级的领导、各学校的校长老师、媒体记者……一拨又一拨的人来到这个小院,送上祝贺,表达敬意。
院子里堆满了花篮、贺匾、锦旗,上面写着“国之栋梁”
、“家乡骄傲”
、“科学之光”
等赞誉之词。
面对镜头和众人的夸赞,张满仓作为一家之长,代表全家说了几句朴实却掷地有声的话:“感谢党,感谢国家,给了诚娃子这么好的机会和平台!
我们老张家世世代代都是农民,没啥文化,就晓得一个道理,娃有出息了,不能忘本,要记得给国家出力!
诚娃子在外面搞研究,忙,回不来。
我们在家,替他谢谢各位领导、各位乡亲的厚爱!
也盼着他能再接再厉,给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夜幕降临,半山村的庆祝活动达到了高潮。
村委会在文化广场组织了盛大的庆祝晚会,县里的文工团也特地赶来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