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渠道试图联系张诚,开出天价薪酬和最优厚的研究条件,希望能将这位“未来之星”
招致麾下。
张诚,这个十一岁少年的名字,已经成为国际科技竞争图景中一个无法忽视的符号,象征着中国在尖端人才培养和前沿科技探索上展现出的巨大潜力与咄咄逼人的态势。
漩涡中心却是异乎寻常的宁静
与外界山呼海啸般的关注与议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处于风暴眼中心的张诚本人,以及他身边最核心的圈子,所保持的异乎寻常的宁静。
张诚婉拒了所有媒体的采访请求,也并未在任何公开场合就获得博士学位一事表言论。
他仿佛从公众视野中“消失”
了。
实际上,他回到了自己在北京的住所,生活节奏一如既往。
阅读、思考、演算、撰写……外界的一切喧嚣,似乎都被他屏蔽在了那个专注于探索未知世界的头脑之外。
国家相关部门和十三校联盟也保持着极大的克制,除了最初的联合公告外,没有再进行额外的宣传炒作,有效地避免了事件被过度消费和娱乐化。
这是一种保护,也是一种自信——对于真正的顶尖人才,其价值无需靠频繁的媒体曝光来证明。
南大物理学院的林泽恩教授,作为张诚名义上的导师之一,接到了无数询问电话,但他一律以“尊重张诚个人意愿,不便透露更多”
为由礼貌回绝。
他私下对同事感叹:“这孩子的心性,比他取得的成就更让人惊叹。
荣誉等身,却视若浮云,这份定力,你我当年可有?”
程济深院士在参加一次内部会议时,也被问及对张诚近期舆论风暴的看法。
老人睿智地笑了笑,说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那是朽木。
真正的栋梁之材,是能经风雨、见世面的。
外面的风雨闹腾他们的,我们的小张博士,估计正忙着思考下一个‘乾穹’级别的难题呢。
这就够了。”
潮水之后
消息持续酵,影响巨大,已成既定事实。
它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海啸,冲刷着社会各个层面的固有认知和观念。
赞誉、焦虑、争议、惊叹……种种情绪交织碰撞,构成了这个时代对于天才、对于教育、对于国家未来竞争的复杂注脚。
潮水终将慢慢退去,但被改变的东西,已经留下。
人们对天才的认知边界被拓宽,对教育多元化的呼声可能会更高,国家对顶尖人才的重视与支持力度无疑会持续加强,而国际科技竞争的格局,也因这个年轻身影的出现,而增添了许多新的变数。
而在风暴的中心,那位年轻的博士,依旧在他选择的道路上,安静而坚定地前行着。
外面的世界很热闹,但他的世界,始终是黑板上的公式、纸页间的推演,和心中那片无尽的、等待探索的科学星空。
风云变幻,我自岿然,这或许,正是他能够不断创造奇迹的根源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