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
“乾穹”
工程分布式量子计算原理验证实验,第一次全系统联调,即将启动。
实验大厅内,灯火通明,却鸦雀无声。
巨大的环形控制台前,坐满了各分系统的负责人,他们的目光都聚焦在正中央的主控屏幕上。
张诚和程济深院士站在控制台后方,神情肃穆。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近乎实质的紧张,仿佛一点火星就能引爆。
程院士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在张诚身上。
张诚微微点头。
“各单元最后状态确认!”
程院士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大厅,沉稳有力。
“量子芯片阵列,准备就绪!”
“低温互联系统,运行正常!”
“控制硬件系统,状态良好!”
“纠错解码中心,在线待命!”
“任务调度系统,已加载初始任务!”
……
一连串清脆利落的确认声回荡在大厅。
“我宣布,‘乾穹’原理验证实验,第一次全系统联调,启动!”
程院士按下了那个象征着开始的、有着透明保护盖的红色按钮。
刹那间,主控屏幕亮起,复杂的数据流开始滚动,表征着八个互联的量子芯片状态的指示灯依次亮起绿色。
低沉的嗡鸣声从实验室深处的低温设备中传来,那是承载着量子处理器核心的稀释制冷机在工作,它将芯片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的极低温环境。
实验任务是在这个八芯片的分布式系统上,执行一组预设的、包含本地量子门操作、跨芯片量子态传输以及分布式纠缠制备的基准测试量子线路,并全程启用他们呕心沥血设计的“层次化异构编码”
和“分层协同控制”
方案。
目标是在规定的操作步数内,将最终量子态的保真度维持在容错阈值以上。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屏幕上的数据瀑布般流淌,各个监控点的参数曲线如同生命体征般起伏。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紧盯着那些关键指标:逻辑错误率、解码延迟、任务完成进度、系统资源利用率……
起初,一切平稳。
芯片内部操作顺利,本地纠错有效工作。
当实验进行到跨芯片量子态传输阶段时,气氛陡然紧张。
这是对互联链路和协同解码器的第一次真正考验。
主控屏幕上,代表跨芯片逻辑信道保真度的曲线,微微波动了一下,但迅被协同解码器出的纠正指令拉回正常范围!
负责解码算法的赵工团队下意识地握紧了拳头,强忍住欢呼的冲动。
接着是更复杂的分布式纠缠制备。
这需要多个芯片协同操作,对时序和资源调度的要求极高。
资源调度系统的监控界面,任务队列快变动,各芯片的资源状态实时更新。
强化学习模型驱动的调度器,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交响乐指挥,精准地将子任务分配给最合适的“乐手”
(芯片),并协调它们的演奏节奏。
没有出现死锁,没有出现严重的资源冲突,任务流畅地推进着。
刘博士紧张地抿着嘴唇,直到看到代表任务进度的条形图稳步充满,才长长舒了一口气。
实验在令人窒息的紧张中持续推进。
偶尔会出现一些小的波动和警报,但都被系统预设的容错机制或监控人员的快干预成功化解。
张诚始终站在程院士身边,目光锐利地扫过各个屏幕,大脑飞处理着反馈回来的信息,随时准备应对突情况。
当最后一个基准测试量子线路执行完毕,主控屏幕中央,缓缓跳出了一个最终计算结果窗口。
“基准测试序列执行完毕。
最终量子态保真度:o9953。”
“逻辑错误率统计:低于容错阈值(1e-3)。”
“任务总完成时间:符合预期。”
短暂的、几乎令人怀疑的寂静之后——
“成功了!”
“我们成功了!
!”
“乾穹成功了!
!
!”
巨大的、压抑了太久太久的欢呼声,如同积蓄了万钧之力的火山,轰然爆,瞬间席卷了整个实验大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