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气的会议室,以营造更贴近学术的氛围。
采访前,《面对面》栏目组与联合培养小组、以及张诚本人进行了详细的沟通,确定了采访提纲,确保问题既有深度,又能引导出积极正面的信息。
采访当日,张诚穿着简单的白色衬衫和深色长裤,面容平静,眼神清澈,坐在主持人对面。
巨大的摄像机镜头对准了他,灯光打在他尚且稚嫩却已透露出非凡沉稳的脸上。
“张诚,你好。
先,请允许我代表广大观众,祝贺你在数学上取得的这项惊人成就。”
主持人开场温和而有力。
“谢谢主持人。”
张诚微微颔,声音清晰,没有紧张,也没有激动。
采访沿着预设的路径展开。
主持人从周氏猜想的意义谈起,引导张诚用相对通俗的语言解释他的证明思路中最核心的“跨界”
思想——如何想到用几何和动力系统的工具来解决数论问题。
张诚的回答条理清晰,虽然尽量避免过于专业的术语,但其思维的深度和逻辑的严密性依然透过简洁的语言流露出来。
他提到了不同学科之间“内在的统一性”
,提到了“寻找更深层次结构”
的驱动力,让即使不懂具体数学的观众,也能感受到一种越年龄的哲思和洞察力。
当被问及成功的“秘诀”
和成长经历时,张诚一如既往地谦逊。
他将功劳归于国家的培养计划、各位导师的悉心指导,以及父母无条件的支持。
对于自己的天赋,他轻描淡写,更多地强调了“兴趣”
和“持续思考”
的重要性。
“我并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特别,”
他平静地说,“只是对我好奇的问题,愿意花时间去想,去尝试不同的路径。
很多时候也会失败,但每一次失败好像都排除了一些错误选项。”
主持人适时地将话题引向十三校联合培养计划,张诚肯定了这种跨校、跨学科资源整合模式给他带来的广阔视野和丰富机会。
他也提到了在参与诸如“玄穹”
等高精尖项目时,感受到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责任与动力。
最引人深思的环节,是主持人问及他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声誉和海外顶尖学府的邀请时,是如何思考的。
张诚沉吟片刻,目光坦诚地看向镜头:“我很感谢国际同行的认可。
那些都是非常好的地方,有非常多值得学习的老师。
但是,我觉得学习在哪里都可以进行,最重要的是内心的驱动和明确的目标。
我现在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主要是在国内的培养体系下打下的,徐院士和很多导师给了我毫无保留的指导。
我觉得我还有很多东西要学,现在的环境很适合我。
至于名声……”
他顿了顿,露出一丝近乎无奈的淡淡笑容,“那只是做研究附带的东西。
解决了问题本身,才是最重要的。”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刻意标榜,只有一份自内心的、对学术本身的专注与对现有培养环境的珍惜。
这份远年龄的成熟、定力与感恩之心,通过央视的镜头,传递给了千家万户。
《面对面》专访的播出,将国内关于张诚的热度推向了又一个高峰。
节目收视率创下同时段新高,网络点播量破纪录。
官方媒体的定调,有效地引导了舆论方向。
“十岁天才少年婉拒世界名校,坚守国内科研沃土!”
“这才是新时代青少年该有的样子!
有本事,有定力,有情怀!”
“十三校联合培养计划曝光,原来国家在下一盘大棋!”
“张诚访谈金句:名声只是附带的东西!”
类似的标题充斥网络,但相较于之前的猎奇和震惊,舆论开始更多地向积极、理性的方向酵。
张诚被视为“别人家的孩子”
的终极形态,更成为了一种现象级的文化符号——代表着国家对基础科学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与成果。
教育部门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宣传和强化了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科学素养、鼓励个性展的政策导向。
许多中小学开展了“学习张诚精神,勇攀科学高峰”
的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