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燕园到浦江,少年天才的数学长征!”
报道中,尽量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了周氏猜想的意义和张诚证明工作的开创性(尽管对公众而言依然深奥),并着重强调了国家在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的战略布局和初步成效。
张诚的名字和照片,第一次以正面、积极、甚至带着一丝“国家骄傲”
的色彩,进入了亿万普通民众的视野。
网络世界彻底炸锅。
微博热搜前十有七条与张诚相关,十岁证明周氏猜想、张诚是谁、别人家的十岁等话题阅读量瞬间破亿。
知乎、豆瓣、虎扑等平台,相关讨论帖盖起万丈高楼。
网友们的心情复杂无比,混合着震惊、崇拜、好奇,以及一点点的不真实感。
“我十岁还在为解一元一次方程头疼,人家已经搞定世界猜想了???”
“给大佬跪了!
这真的是人类能做到的吗?”
“查了一下资料,他之前就在《anna1s》上表过论文了……这已经不是开挂,是再造了一个世界吧?”
“十三校联合培养?这是什么神仙计划?求科普!”
“我是张诚小学同学,他以前就……(以下省略一万字疑似编造的故事)”
各种自媒体、科普博主纷纷蹭热点,试图用更形象的方式解读周氏猜想和张诚的证明,尽管大多数解读都难免失之偏颇,但无疑将这场学术盛事的热度推向了新的高潮。
张诚的过往被一点点挖掘出来,九岁上大学、十三校联合培养、之前的多篇顶刊论文和跨学科合作……一个近乎传奇的成长轨迹,逐渐呈现在公众面前。
在这举国震惊、万民热议的喧嚣之下,处于风暴眼的张诚,却展现出异乎寻常的平静。
上海的访问学者公寓,仿佛成了闹市中的孤岛。
他婉拒了所有媒体的采访请求,关闭了非必要的通讯渠道。
徐海院士和联合培养小组为他承担了绝大部分的外部压力,尽力为他维持着一方宁静。
他依旧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学习。
每天还是会去交大的图书馆或与周文彬教授讨论网络科学的问题,仿佛外面那山呼海啸般的赞誉与他无关。
只是在校园里,他能感受到更多投射过来的、混合着好奇、敬畏与探究的目光。
偶尔有大胆的学生上前搭话或请求合影,他也只是礼貌而疏离地回应,然后迅离开。
对于外界的轰动,他内心并无太多波澜。
证明猜想的瞬间,那份极致的智力愉悦和满足感已经给予了他最高的回报。
世人的赞誉,不过是随之而来的余响。
他清楚地知道,周氏猜想的证明,只是他探索数学宇宙漫长征程中的一站,是验证他某种研究方法可行的案例。
前方,还有更多、更艰深的“黎曼猜想”
级别的堡垒等待攻克,还有他构想中那更为宏大的“导出算术几何”
体系需要完善和拓展。
他甚至抽空开始审阅《数学年刊》编辑部转来的、关于他这篇论文的后续讨论和提问,准备撰写回应。
同时,他也开始思考,如何将证明周氏猜想过程中展出的新工具,尤其是那种连接数论与几何、动力系统的思维方式,应用到其他数论难题,甚至是物理学的某些前沿问题中去。
“名气,有时候也是一种资源。”
他坐在书桌前,看着窗外上海璀璨的夜景,心中思忖,“或许,可以利用这份关注,在未来推动一些更大型、更跨学科的研究计划?”
他的冷静与专注,透过某些亲近师长的转述,偶尔流露出去,反而更增添了他身上的传奇色彩。
在世人眼中,他不仅是天才,更是一位心性远年龄的、真正的“求道者”
。
举国震惊的浪潮,仍在持续翻涌,张诚这个名字,已然成为这个时代“天才”
与“奇迹”
的代名词。
然而,浪潮中心的少年,目光早已穿越了眼前的浮华与喧嚣,投向了知识海洋更深处,那些依旧被迷雾笼罩的、闪烁着真理光芒的彼岸。
静水流深。
在证明了周氏猜想,站上了一个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峰之后,他没有任何停留与自满,而是调整了一下呼吸,准备向着下一个,更令人神往的高度,起冲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