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张诚眼中精光一闪,“这个‘反应锋面’的动力学,可能就是关键!”
他将注意力聚焦于此。
通过量纲分析和物理直觉,他猜测,这个“反应锋面”
的位置和强度,可能受到宏观流场压力的调制(影响反应率),而它释放能量的时空分布,反过来又会驱动宏观压力场的变化。
这形成了一个闭环反馈。
由于化学反应和能量弛豫需要有限时间,这个反馈天然就带有时滞!
一个基于“反应锋面强度”
和“局部平均压力”
作为联合序参量的时滞反馈模型雏形,在他脑海中逐渐清晰。
他开始了最为艰苦的数学推导,要将这个物理图像转化为严格的方程。
这需要运用非线性动力学的分岔理论、时滞微分方程的稳定性分析,以及将复杂的微观反应动力学参数,以有效的方式“映射”
到这个简化模型的耦合系数和时滞量上。
整整三天三夜,他几乎不眠不休。
书桌上的草稿纸堆成了小山,上面写满了复杂的李雅普诺夫指数计算、霍普夫分岔条件、以及各种近似解析解的尝试。
高级精力药剂的效力被他压榨到了极限。
终于,在第四天凌晨,当晨曦微露,未名湖面泛起第一缕金光时,张诚停下了笔。
一个相对简洁(相对于直接数值模拟而言)却内涵深刻的非线性的时滞振子模型,赫然出现在稿纸的中央。
模型的核心是一个描述“等效反应锋面强度”
的变量,它受到自身时滞项和宏观压力扰动的共同驱动,方程中包含了几个关键的无量纲参数,分别表征等离子体激励强度、流场压缩性、以及微观-宏观耦合的时滞效应。
他立刻将这个模型的核心方程和参数物理意义,连同对其动力学行为的初步理论预测(存在霍普夫分岔点,即临界条件,分岔后产生极限环振荡,频率与幅值对参数的依赖关系等),整理成一份紧急报告,给了西工大赵劲松院士。
接下来是焦灼的等待。
西工大团队需要时间,用这个简化模型去拟合甚至预测他们的实验和仿真数据。
仅仅过了不到二十四小时,张诚的书房通讯器就出了最高优先级的呼叫请求。
接通视频,画面那头,赵劲松院士激动得脸色潮红,他手中挥舞着一份刚刚打印出来的图表,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变形:
“成了!
张诚!
成了!
!”
“你的模型!
你的时滞振子模型!
!”
李席几乎是吼着补充,“我们用它反演了之前所有失败的工况,完美地复现了那个该死的低频振荡!
频率、振幅、触条件……全部吻合!
甚至,我们用它预测了两个尚未测试的极端工况,刚刚得到的初步实验数据……趋势完全符合模型预测!
!”
赵院士深吸几口气,努力平复着翻江倒海的心情,他看着屏幕中那个面容依旧稚嫩却创造了奇迹的少年,一字一句,无比郑重地说道:
“张诚同学,你……你凭借一己之力,为我们打通了‘玄穹’项目最关键的理论屏障!
你不仅解决了问题,更是为我们指明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空天等离子体动力学中的非平衡态时滞反馈不稳定性!
这是足以写进教科书的现!”
【成功介入并解决“玄穹”
项目(高声主动激波控制)核心理论绝境,任务进度(55)额完成!
贡献度大幅提升!
最终贡献度综合评定中……】
系统的提示音在脑海中响起,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郑重。
张诚缓缓靠向椅背,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窗外,阳光正好,夏意正浓。
连续的高强度攻坚,尤其是“玄穹”
项目这最后、也是最沉重的一役,几乎耗尽了他的心力。
但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也随之充盈全身。
他抬起头,目光仿佛穿透了虚空,落在了那即将揭晓的系统评定之上。
sss级,百万奖励……这一次,他倾尽了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