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可能存在的缺陷,以及他们尝试过的某种高精度算法为何在特定条件下失效的原因分析。
他的问题精准地切中了项目组内部争论过的几个关键点,用语专业,显然对相关的数学物理理论有着深刻理解。
屏幕那头的两位李教授交换了一个惊讶的眼神。
张诚的表现,出了他们对一个“数学天才少年”
的预期。
李静教授语气缓和了一些:“张同学对hd方程和非线性分析确实有不错的了解。
既然你有心,我们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资料,并给你一周时间熟悉。
一周后,如果你能提出任何有建设性的想法,我们欢迎你到联合实验室来进行深入交流。
但如果……嗯,你明白的,项目进度很紧。”
“我理解,谢谢李教授、李教授给我这个机会。”
张诚不卑不亢地回应。
接下来的一周,张诚几乎泡在了临湖苑的书房里。
他调取了联合实验室共享过来的大量内部文献、模型代码片段、以及脱敏后的实验数据。
他庞大的知识储备和强大的学习能力此刻全力运转,迅消化着托卡马克和等离子体控制领域的专门知识。
他意识到,项目组陷入困境的核心在于,他们试图在原有的线性化框架上“打补丁”
,引入复杂的非线性修正,但这导致了方程的病态和数值求解的极度不稳定。
或许,需要一种更根本的思路转变。
张诚将注意力投向了一种在数学上处理某些类型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新方法——基于几何分析和变分原理的渐进逼近格式。
这种方法在他之前研读的一些前沿数学文献中被提出,但尚未在等离子体物理这样复杂的工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他敏锐地感觉到,这种方法的核心思想,或许能绕过传统线性化带来的局限性,为描述等离子体特定模式的非线性演化提供一种更优雅、也可能更有效的数学表述。
他夜以继日地进行推导,将复杂的hd方程与这种新方法结合,尝试构建一个新的理论框架。
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他遇到了多个数学上的障碍,需要不断调整、修正,甚至部分推倒重来。
一周后,张诚带着初步的、但已形成完整逻辑链条的推导手稿和一份简要说明,再次出现在了视频会议中,并向两位李教授请求前往联合实验室进行当面汇报。
这一次,实验室里除了两位李教授,还有几位核心的研究员和博士生。
他们看着这个面容稚嫩却眼神沉静的少年,大多抱着好奇和怀疑交织的态度。
张诚站在会议室的白板前,没有使用花哨的ppt,而是直接拿起笔,从项目组现有模型的困境出,一步步推导,引入他借鉴并改造后的数学方法,阐述其核心思想如何能更自然地处理他们遇到的那些非线性项,并初步展示了如何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控制模型框架。
起初,台下还有细微的议论声。
但随着张诚推导的深入,会议室渐渐安静下来。
研究员们,尤其是几位理论功底深厚的博士,表情从怀疑变成了惊讶,继而陷入了沉思。
张诚的推导并非天马行空,而是牢牢扎根于物理本质,并用严谨的数学语言,指出了一个他们未曾设想过的方向。
“等等,张……同学,”
一位名叫陈涛的年轻研究员忍不住打断,提出了一个尖锐的技术质疑,“你这里对涡旋项的处理,引入这个新的泛函,如何保证其在物理上的自洽性?以及,后续的数值离散化是否会面临更大的挑战?”
张诚似乎早有准备,从容不迫地转向白板的另一侧,开始详细解释这个泛函的物理意义,并给出了几种可能的离散化方案思路,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
他的回答条理清晰,直指核心,不仅化解了质疑,甚至启了提问者新的思考。
交流逐渐深入,从最初的张诚单方面讲解,变成了激烈的学术讨论。
张诚展现出了与他年龄不符的成熟与扎实,面对各种问题,他或引经据典,或现场推导,总能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或富有启性的思路。
会议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
结束时,李振华教授长长舒了一口气,看向张诚的目光充满了复杂,但之前的怀疑已荡然无存:“后生可畏啊!
张诚同学,你的这个思路……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