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清华园,烈日炎炎,荷塘的碧叶与亭亭的红莲也无法完全驱散空气中躁动的热意。
然而,比这天气更为炽热的,是此刻涌动在清华园大礼堂内外的、一种名为“求知”
与“见证”
的激情。
能容纳近千人的清华大礼堂,这座见证了无数历史时刻与学术盛典的古老建筑,今日再次迎来了一个注定将被载入史册的时刻——年仅九岁的张诚,将在此举行一场为期三小时的学术报告,系统阐述他已表于《数学年刊》的两篇开创性论文。
消息早在数学年刊表不久后便不胫而走,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激起的波澜迅席卷了整个都学术界,尤其是数学界。
一张薄薄的、印制朴素的讲座通知,成为了无数数学家、科研工作者和学子们争相追逐的“珍宝”
。
报告定于上午九点开始。
然而,刚过清晨七点,大礼堂外便已排起了蜿蜒的长队。
不仅有清华、北大的学生,更有从人大、北师大、中科院、北航、北理工、中国政法等都几乎所有知名高校蜂拥而至的数学系教授、研究生以及高年级本科生。
他们手持笔记本,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好奇,甚至是一丝难以置信的审视。
礼堂入口处,负责验票和维持秩序的学生志愿者忙得不可开交,脸上带着与有荣焉的激动。
“请出示邀请函或校园卡!”
“老师您好,您的座位在a区前排!”
“同学抱歉,内部席位已满,旁听席也快满了,请尽快入场!”
八点刚过,大礼堂内已是黑压压一片,座无虚席。
后来者只能挤在过道、门口,甚至席地而坐。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着汗味、书卷气和隐隐兴奋的独特气息。
低声的交谈汇成嗡嗡的背景音,所有人的目光都不时投向那空无一物,却仿佛凝聚了千钧重量的讲台。
前排的贵宾区,气氛尤为凝重而引人注目。
“十三校联合培养计划”
的十三位院士悉数到场,他们身着便装,神情肃穆,如同护法金刚般端坐于前,无形中为这场报告增添了至高无上的学术权威色彩。
徐海院士与赵忠尧老先生低声交谈着,目光中带着期许与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陈念桥教授也坐在其中,他虽是物理出身,但张诚的数学工作同样令他心驰神往。
在院士们身后,是来自都各高校数学领域的顶尖教授们,堪称京城数学界的“半壁江山”
。
头花白、德高望重的魏明远教授(北大,微分几何);正值盛年、目光锐利的周浩然教授(清华,偏微分方程);气质儒雅、风度翩翩的陆知行教授(中科院,数论);不苟言笑、神情专注的孙立人教授(北师大,概率论);还有几位更年轻些的“长江”
、“杰青”
们,如人大的秦风教授,北航的韩墨教授等。
他们彼此之间或有交流,或静默等待,但无一例外,都将目光聚焦于讲台。
八点五十分,礼堂侧门打开,一个瘦小的身影在一众师长(包括徐院士和清华数学院长)的陪同下,走了进来。
刹那间,原本嘈杂的礼堂瞬间安静下来!
近千道目光,如同探照灯般齐刷刷地聚焦在那个身影上。
他穿着一身合体的、略显正式的小号衬衫和长裤,步伐沉稳,面容依旧带着孩童的稚嫩,但那双眼睛,却如同古井深潭,澄澈而幽深,没有丝毫怯场与慌乱。
他平静地走向讲台,对前排的院士和教授们微微鞠躬示意,然后熟练地将自己的u盘插入电脑,调试了一下麦克风和投影仪。
这份越年龄的沉稳与从容,让在场许多第一次亲眼见到他的人,心中凛然。
九点整,报告准时开始。
张诚站定在讲台中央,目光平静地扫过台下黑压压的人群,声音通过麦克风清晰地传遍礼堂的每一个角落,带着一种与他体型不符的穿透力:
“尊敬的各位院士,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上午好。
我是张诚。
感谢大家今日前来。
应联合培养导师小组的要求,我将在此,对我已表于《数学年刊》的两篇工作,《关于具有渐近非负曲率的某类非紧流形上l2-上同调消失定理的一个推广》,以及《一类稀疏确定性图上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