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张诚沉浸于清华园物理与化学的海洋中,如饥似渴地构建着自己自然科学的知识基石时,那沉寂了数月的系统光幕,再次毫无征兆地在他脑海中亮起。
这一次,不再是冰冷的数学命题,而是指向了一个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实验领域。
【任务布:实践之悟——从形而上至形而下】
寄语:宿主已初窥数学之殿堂,然知识非孤立之塔,智慧需实践淬炼。
真理藏于万物运行之微末,匿于实验数据之起伏。
从抽象的符号与方程,踏入具象的仪器与现象,是一次认知的跨越,亦是灵魂的叩问。
前路或有迷雾,或有壁垒,或有源于自身无知的困顿。
然,唯有用双手触碰真实,用双眼观测未知,用思维贯通理论与现实,方能在求知的漫漫长路上,留下坚实的足迹。
去吧,融入探索的洪流,以你独有的数学之眼,洞见那藏于纷繁表象之下的简洁与秩序,证明思想的力量,亦可于实验室的方寸之间,绽放关键之花。
【任务要求:科研初试】
加入清华大学物理学院一个正在进行的前沿科研项目团队,并以其核心成员的身份,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运用自身能力(不限于物理知识,鼓励跨学科思维)解决至少一个关键性难题或提出决定性见解,对项目目标的达成起到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
【任务奖励】
根据宿主在项目中起到的作用大小及相关科研表现进行等级评定:
c级:积分1ooo点,物理经验值1ooo点
b级:积分5ooo点,物理经验值5ooo点
a级:积分点,物理经验值点
【失败惩罚】
无(但系统提示:回避挑战,亦是成长之憾。
)
光幕上的文字带着一种沉静而充满力量感的哲思,仿佛一位睿智的长者,在指引他迈出象牙塔,走向更广阔的应用天地。
张诚深吸一口气,目光落在“物理学院”
、“前沿科研项目”
、“关键性难题”
这些字眼上。
他知道,这不再是闭门造车式的理论推导,而是真刀真枪的实战考验。
系统鼓励“跨学科思维”
,这无疑是他最大的优势所在。
没有犹豫,他接下了这个任务。
接下来的几天,张诚在完成既定课程学习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关注清华大学物理学院的科研动态。
他查阅了物理系网站上的教授介绍和研究方向,浏览了近期表的论文,并利用徐海院士的关系,委婉地向赵忠尧老先生表达了自己希望有机会参与实际科研项目,哪怕是进行一些基础性工作的意愿。
赵老先生对这位声名在外的“数学神童”
主动要求参与物理实验研究颇感意外,但也十分欣赏这种勇于跨界探索的精神。
他斟酌之后,将张诚推荐给了物理学院一位正值壮年、科研势头强劲的教授——陈念桥。
陈教授主要从事实验凝聚态物理研究,尤其专注于新型量子材料及其奇异电子输运性质的探索。
他的课题组目前正承担着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研究主题是“探索一种新型潜在拓扑绝缘体材料——掺杂稀土元素的铋硫族化合物薄膜中的奇异磁电耦合效应与潜在应用”
。
这个课题无疑属于前沿领域。
拓扑绝缘体是一种内部绝缘、表面却能导电的奇异材料,其表面态受到拓扑性质的保护,非常稳定,在未来的低能耗电子学、自旋电子学甚至量子计算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而研究其在掺杂、外加磁场等条件下的磁电耦合行为,更是为了深入理解其物理本质并探索其调控手段。
在赵老的引荐下,张诚在一个下午来到了陈念桥教授位于清华物理系实验楼的项目组办公室。
办公室略显杂乱,堆满了各种仪器说明书、论文预印本和实验记录本,空气中弥漫着咖啡和一丝若有若无的化学试剂味道。
陈教授看起来四十多岁,头有些蓬乱,但眼神锐利,充满活力。
“你就是张诚?徐院士和赵老都提起过你。”
陈教授打量着眼前这个身材瘦小、面容稚嫩,眼神却异常沉静的孩子,语气中带着一丝审视,“你想参与科研?我们组的工作可不轻松,而且主要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