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或许对“l2-上同调”
不屑一顾,依旧执着于用初等数学工具“证明”
哥德巴赫猜想,或者试图找出怀尔斯证明费马大定理过程中的“漏洞”
。
对于这种表在顶级期刊、需要深厚专业背景才能理解的工作,他们大多选择了忽略,除非哪天作者因此获得了菲尔兹奖,他们或许才会跳出来宣称“我早就说过……”
。
很快,这种仅限于数学圈内部的轰动与震撼,如同冲破堤坝的洪水,不可避免地扩散到了新闻界。
嗅觉灵敏的媒体人,尤其是科技线和教育线的记者编辑们,立刻意识到了这其中蕴含的巨大新闻价值:
关键词一:《数学年刊》——顶级神刊!
关键词二:开创性工作——德利涅亲口认证!
关键词三:作者是华国人,来自北大!
关键词四(也是最爆炸的):经过多方打听确认,这位作者张诚,年仅九岁!
是北大“十三校联合培养计划”
的本科新生!
刹那间,无数媒体和自媒体的小编们彻底沸腾了!
他们对着电脑屏幕上那根本看不懂的数学符号和证明过程,绞尽脑汁,疯狂地薅着头上那几簇还没掉光的毛,试图用最吸引眼球的方式,将这条新闻呈现给大众。
《华国青年报》作为面向青年的权威媒体,率先出手,用了一条霸气恢宏的标题,并醒目地节选了德利涅教授对论文的评价:
【神童——北京大学本科生攻克世界数学难题!
我们,也能出杰出人才!
】
报道中详细介绍了《数学年刊》的地位,德利涅教授的权威性,以及张诚年仅九岁的背景,将其誉为华国青年学者的骄傲,科教兴国战略下结出的硕果,极大地激了民族自豪感。
《人人日报》虽然风格更为稳健持重,并未将重点完全放在张诚个人身上,但也紧随其后,表了一篇题为【勇攀科学高峰,青年学者在国际顶级期刊表开创性成果】的社论。
文章高度肯定了该项研究的学术价值,赞扬了青年科研人员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并号召广大科研工作者沉心静气,在基础科学领域持续开拓进取。
相比起官方媒体的矜持与正面引导,市场化媒体和各类自媒体小编们可就没了那么多节操,标题自然是怎么有噱头怎么来,怎么夸张怎么吸引点击怎么取:
【震惊!
九岁神童一夜之间破解一道世界级几何难题!
】
(内容可能完全没搞懂论文解决的是什么类型的问题。
)
【全世界数学家集体沉默!
困扰学界多年的难题,竟被我国一名本科新生破解!
!
!
】
(“集体沉默”
是经典梗,“多年”
也被模糊放大。
)
【美国数学家看了会沉默,日国数学家看了叹息不已……】
(熟悉的uc震惊体,跨国拉踩虽迟但到。
)
【他是陈景润转世?九岁天才少年震惊国际数学界!
】
(就差直接封神了。
)
各种标题党文章充斥着,配图往往是张诚八省联考时那张略显稚嫩的证件照,或者是象征智慧与光芒的合成图片。
虽然其中不乏夸大其词、甚至误解扭曲之处,但无可否认的是,“九岁”
、“北大”
、“《数学年刊》”
、“开创性”
、“德利涅盛赞”
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所产生的化学反应是爆炸性的。
张诚,在今年内,继“八省联考第一”
和“十三校联合培养”
之后,第三次被巨大的舆论浪潮推上了热门,而这一次的热度,远以往,真正达到了家喻户晓、全民热议的程度!
“我的天,九岁?我九岁还在玩泥巴呢!”
“别人家的孩子从未让我失望……”
“这真的是人类吗?确定不是外星人或者未来穿越回来的?”
“北大十三校联合培养……这是什么神仙计划?我也要考北大!”
“虽然看不懂他研究了啥,但感觉好厉害!
为我们国家有这样的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