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宰相李斯年莫名的提醒。
“……孙儿心中疑惑,这位李相,似乎对我方家颇有善意,但孙儿印象中,我方家与他并无深交。祖母可知其中缘由?”
听到“李斯年”这个名字,方老太君捻动佛珠的手指微微一顿,眼中闪过一丝追忆与复杂难明的光芒。她沉默片刻,仿佛陷入遥远的回忆,厅内只剩下炭火偶尔爆开的噼啪声。
“李斯年……”老太君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沧桑,“他与你阿爷方震天,曾是……莫逆之交。”
闻言后的方云逸、眼中闪过一丝讶异,这倒是他从未听到过的秘辛。
老太君继续开口,“这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了。那时,你阿爷还是意气风发的少年将军,李斯年也不过是个寒门出身的进士。”
“两人因缘际会,在京都中结识,一文一武,却意气相投,引为知己。”
“曾一起纵马京郊,饮酒论剑,也曾就天下大势、治国方略彻夜长谈。”
“后来,你阿爷常年镇守北境,李斯年则凭借其才华与政见,在朝堂之上一路升迁。”
“两人虽然聚少离多,但书信往来未曾断绝,彼此信念相通,都希望能辅佐君王,开创盛世,让我大乾国富民强,四海宾服。”
老太君的语气带着一丝唏嘘,“然而,官场沉浮,人心易变。先帝晚年,朝局动荡,皇子争位。”
“你阿爷手握重兵,自然是各方拉拢的对象。而李斯年,因其政见与当时权势最盛的皇子,也就是后来的……嗯,有些不合,加之他出身寒门,受到世家排挤,处境颇为艰难。”
“当时,有人向你阿爷建议,让他表态支持那位权势皇子,既可保方家富贵,也可助李斯年摆脱困境。”
“但你阿爷性子刚直,认为那位皇子并非明君之选,更不愿卷入夺嫡之争,以免引发内乱,让蛮族有机可乘。”
“你阿爷,他最终选择了……中立。”
“此举,虽然保全了方家的超然地位,也间接导致了那位权势皇子的落败。而最终登基的,便是当今陛下。”
老太君说到这里,语气微沉,“陛下登基后,对当年未曾支持他的势力多有打压。”
“李斯年因与你阿爷交好,又曾与陛下政见相左,虽才华卓著,也被闲置多年。”
“直到这近十几年,才因朝中无人能及其才,加之陛下需要平衡赵元明一系的势力,才被重新启用,官至宰相。”
“至于你阿爷……”
老太君眼中已泛起泪光,“他与李斯年之间,因当年之事,或许生出一些隔阂,但据老身所知,李斯年此人,心胸非是狭隘之辈。”
“他或许怨过你阿爷当年的不助,但他更敬重你阿爷的为人与风骨。”
“他今日提醒于你,恐怕是念及旧情,不愿看到故人之后……遭了毒手。”
方云逸静静听着,心中有了一些感触!
原来阿爷与李斯年还有这样的一段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