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万?”岑文本闻言大惊,立刻出班反对,“将如此众多的高句丽人贬为奴隶,岂不是会让刚刚平定的辽东再生波澜?此举万万不可!”
作为亲历东征全程的臣子,他绝不希望自己付出的心血因一个激进的决策而付诸东流。
李世民也皱起了眉头,对这个提议流露出不赞同的神色:“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既已设辽东道,高句丽人便是我大唐子民。”
“想儿,你这般大范围清算,与秋后算账何异?如此一来,高句丽人又怎会真心归附我大唐?”
自他即位以来,一直力行仁政,削减死囚,裁汰宫中奴仆,此刻要凭空制造出三十万奴隶,实在让他难以接受。
“陛下,高句丽人是否真心归附,并非关键。”李想从容不迫地解释道,“关键在于,如何让他们安分守己,为我大唐所用。”
“单纯地制造奴隶确实不妥,但我们可以双管齐下,在打压旧贵的同时,扶植一批亲近大唐的高句丽人,赋予他们新的地位与特权。”
他继续阐述:“譬如,高句丽人齐节和泉志勇所率的仆从军,便是极佳的榜样。我们可以将他们树立为辽东高句丽人的新贵,以取代那些旧的统治阶层。”
“这些出身草根的新贵,必然乐于见到往日高高在上的权贵沦为自己的奴仆,也绝不希望那些‘奴仆’有朝一日东山再起。”
房玄龄似乎捕捉到了李想思路的核心,沉吟道:“你的意思是,挑起高句丽人内部的对立,而我大唐则居中调停,维持平衡?”
但他仍觉得,仅凭此策,似乎还不足以确保辽东的长治久安。
“房相所言正是。但我们的手段远不止于此。”李想进一步阐明,“除了拉拢与打击,我们更要进行分化。”
“辽东之地,并非只有高句丽人,还有靺鞨、室韦、契丹、扶余乃至部分突厥部族。我们可以明确地为他们划分等级。”
“我的构想是,以唐人为第一等,突厥人为第二等,室韦、靺鞨等部族为第三等,高句丽人为第四等。”
“当然,这个等级并非一成不变。只要满足特定条件,高句丽人亦可晋升为一等,而室韦人也可能因故降为四等。”
“不同等级的民众,在辽东所享有的权利截然不同。比如,一等人可在辽东境内自由迁徙,享受最低税负;当一等人与四等人发生纠纷时,律法将优先保障一等人的权益。”
“而下等之人,若能为辽东的安定与大唐的发展立下功劳,便可获得晋升。即便无功,只要十年之内无任何劣迹,也可酌情提升等级。”
“总而言之,我们就是要彻底打破辽东固有的社会秩序,让他们按照我大唐制定的新规则生存。”
李想的这番“拉一批、打一批、分化一批”的详尽论述,旨在解决一个核心问题:短期内大唐无法大规模向辽东移民。
因此,必须制定一套特殊的规则,既能吸引汉人商贾百姓前往,又能有效压制高句丽人,同时不让他们彻底丧失希望。
牛进达听罢,精神一振,立刻将此策与之前的“生产建设兵团”联系起来,出列奏道:“陛下,末将认为燕王殿下此计甚妙!”
“制造数十万高句丽奴仆,既能彻底铲除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