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只觉得心头一阵烦闷。
他不过是在大明宫的朝会上,顺着李世民的话头随口发表了些看法,竟被当场点名,塞进了征讨高句丽的队伍里。
这叫什么事?
之后满朝将领热火朝天地商议进军方略,他一个字也没听进去,满脑子都是长安城安逸舒适的生活,对比即将到来的辽东苦寒,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皇帝御驾亲征,条件尚且远不如京城,何况他一个清闲的王爷。
“陛下,”兵部尚书李靖出列,神情肃重,“依臣之见,高句丽国力非同小可,若要一战而定,我大唐需出动精兵十万,辅以民夫二十万。”
“否则一旦战事胶着,拖至寒冬,于我军极为不利。”
这位身经百战的名将,面对高句丽这个宿敌,丝毫不敢轻慢。
这并非可以靠数千奇兵就能一举袭灭的草原部落。
“陛下,长安与辽东相去甚远,眼下已是四月下旬,大军开拔抵达边境,若不能速胜,冬季转瞬即至。”
“届时进退维谷,恐重蹈前隋覆辙。是否可将出征之事,延至明岁开春再议?”
宰相房玄龄深知李世民心意已决,劝阻无望,只能尝试将战事推迟,以求万全。
“十万大军无需尽数由长安调遣。”李靖显然早有腹案,“可下令征调朔州、幽州一带的折冲府兵马。”
“如此,从京城出发的主力便可以骑兵为主,半月即可抵达幽州集结。”
“臣有把握,在入冬前结束战事,绝不让将士在冰天雪地里苦战!”
他的方案极具说服力。
河东道本就是防备北方的军事重镇,征调沿途驻军,既能加快集结速度,也能最大程度减轻对关中腹地的影响。
“父皇。”太子李承乾立刻站了出来,“长安至幽州的水泥官道早已通畅,无论是兵员调动还是物资转运都极为便捷。”
“军中推广的速食军粮也大大简化了后勤筹备。至于武备铠甲,近年钢铁产量激增,更不成问题。”
“儿臣以为兵贵神速,既然要战,便宜早不宜迟,趁那渊盖苏文尚未完全稳固其国内局势,我天兵骤然压境,必能收奇效。”
在场众人中,他最盼着李世民亲征。
父皇一旦离京,他这个太子便可名正言顺地监国理政,这对于储位已然不稳的他来说,是巩固权力的绝佳机会。
“父皇,儿臣虽不通韬略,却也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求稳妥,房相所言,待到明年再行出征,实乃老成之见。区区高句丽,以我大唐国威,何时征讨不得?”
魏王李泰原本对此事漠不关心,可一听李世民要亲征,还要让李承乾监国,立刻警惕起来。
他能在朝中呼风唤雨,靠的全是李世民的恩宠。
父皇若远在辽东,太子岂会放过打压自己的机会?他绝不愿看到这种局面。
“隋朝无道,方有我大唐取而代之。昔日隋炀帝三征辽东,多少忠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