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逊的软肋
1953 年 4 月的台北依旧笼罩在湿冷的春雨中。林默涵站在 “明星书店“ 二楼的窗前,看着雨水顺着玻璃窗蜿蜒成河,在玻璃上冲刷出扭曲的街景。三天前刚处理完阿贵的事,他的右手虎口还留着与那个叛徒搏斗时的浅疤,此刻正随着握紧的拳头隐隐作痛。
“先生,您要的《最新英汉经贸词典》到了。“ 店员小陈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林默涵转过身,接过那本烫金封面的词典,指尖在扉页上轻轻摩挲 —— 那里藏着用糯米纸写就的密令:“速查美军驻台空军基地布防,重点嘉义、桃园两站。“
他不动声色地将词典收入公文包,目光扫过书架上伪装成通俗小说的密码本。自从医院那次惊险接头后,他已经有两周没收到任何来自大陆的指示。这种信息真空状态让他想起在香港接受特训时教官的警告:“潜伏者最大的敌人不是追捕,是孤独。“
走出书店时,雨势渐歇。仁爱路上的法国梧桐刚抽出新芽,被雨水洗得发亮。林默涵撑开黑色油纸伞,混入熙攘的人流。街角报童的叫卖声刺破潮湿的空气:“号外!号外!美军第七舰队演习延长!“ 他放慢脚步,眼角余光瞥见报纸头版上 “中美共同防御协定“ 的醒目标题,心脏猛地一缩 —— 这正是他冒着生命危险送出的情报,此刻却成了国民党当局炫耀的资本。
根据医院接头时老中医传递的信息,美军顾问团近期频繁出入台北空军基地。林默涵需要找到一个突破口,而档案里那个叫约翰・威尔逊的名字再次浮现。这位美军顾问团的首席翻译官,在檀香山军事法庭的记录里留有 “涉嫌走私军用物资“ 的污点,这正是可以利用的裂缝。
傍晚六点,林默涵准时出现在 “蓝调俱乐部“ 后门。这家位于中山北路的美式酒吧是美军军官的聚集地,霓虹灯牌在雨后的水洼里碎成一片迷离的光斑。推开沉重的橡木大门,萨克斯风手正吹奏着格伦・米勒的《In the Mood》,慵懒的旋律混着威士忌的醇香在空气中弥漫。军官们搂着穿着紧身连衣裙的女伴跳着吉特巴舞,皮鞋在打蜡地板上踏出欢快的节奏,军靴后跟敲击地面的声音与鼓点完美契合。
“新来的?“ 守门的菲律宾裔保镖上下打量着他。林默涵递过一张伪造的哈佛校友卡,用带着波士顿口音的英语低声说:“找威尔逊少校,关于上次谈的 ' 生意 '。“ 保镖狐疑地接过卡片,转身走进酒吧。三分钟后,一个金发碧眼的中年男人跟着保镖走了出来,正是约翰・威尔逊。
“你是谁?“ 威尔逊警惕地眯起眼睛,右手不自觉地摸向腰间 —— 那里通常别着配枪。林默涵注意到他左手无名指上的婚戒有明显的松动痕迹,衬衫袖口沾着咖啡渍,这些细节都与档案中 “生活奢靡却经济拮据“ 的描述吻合。
“我是陈先生的朋友。“ 林默涵故意用中文说出这句话,观察着对方的反应。威尔逊的瞳孔明显收缩了一下 —— 陈先生是台北黑市最大的军火贩子,也是林默涵虚构出来的接头人。“他说你有批 ' 货到了 ',需要找个安全的仓库。“
威尔逊左右张望片刻,将林默涵拉到巷口的阴影里:“仓库的事明天再说。你能不能弄到盘尼西林?我妻子的哮喘药快用完了。“ 林默涵心中暗喜,鱼儿果然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