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依然冰雪覆盖
砖制的白色形同霜雾
弥漫城市、乡村与心头
黑夜漫长
梦醒如豆
萧红箴言:
无论什么都不能阻止我写作,包括饥饿和战争甚至死亡!
我就象他划过的一根火柴,转眼就成了灰烬……
我写作是因为我没有更快乐的事可做。
当一个人的悲剧与一个时代的悲剧重叠时也许就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2013.6.14.今夜赶到松花江边的聚会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东北诗人中的部份风头人物为其中一位诗友杨川庆出版个人诗集捧个小场。三十年过去,这些诗人兄弟们已衍化成三种人生方式:A种以文仕途,文学成为某种才能和工具,借以晋身,从事着分裂而又平衡的官场生涯.B种以文成名以文为生,过着或淡泊甚至无奈的非主流生活.C种诗文几乎完全退化了功利色彩,只是个人灵魂深处的一个情节和杠杆,与扮演的社会角色无关---但以诗结缘以文会友成就了一生的友情和终极价值的归宿感…
在老友杨川庆诗选首发式的几句感言:
诗歌是血液
诗歌是烛光
让我们更好地面对社会面对失败面对黑暗甚至死亡
让诗歌照亮我们的灵魂
让诗歌照亮我们的生命…
《取暖》
2013年4月24日
作者:杨川庆(诗人,时任黑龙江省委办公厅副主任)
诗人朱凌波从北京来哈尔滨,诗人、生活报社社长包临轩在百年老店塔道斯西餐厅安排小聚。
朱凌波、包临轩和我是在大学时代就开始联系的朋友,因诗结缘,三十年来,我们一直保持着友谊。塔道斯西餐厅的氛围让人怀旧,老朋友相聚,欢快的笑声一直不断。在笑声中,我们与远方的友人通话,与在上海的苏历铭通话,与在北京的杨锦通话,与在珠海的宋词通话;在笑声中,我们聊起一些难忘的往事。我们还按照26年前一张合影的站序,在西餐厅的火炉前留影。当我们站到火炉前的时候,朱凌波说:靠火炉取暖,靠友情取暖。
靠友情取暖,我说起自己在鸡西工作的时候,外出在牡丹江转车,朱凌波在火车站前小饭馆安排吃饭的情景,二十多年过去了,非常怀恋小饭馆的味道;靠友情取暖,我说起自己在鸡西工作的时候,来哈尔滨出差,包临轩在他工作的一所成人学校安排住宿,二十多年过去了,非常怀恋校园寝室的朴素温馨……
朱凌波和包临轩为我们这次相聚写了诗。凌波写道:“在哈尔滨中央大街的寒风中/聆听俄罗斯高加索浓郁的音乐/背靠古老神秘的壁炉/挽着友情的臂膀取暖。”临轩写道:“诗的琴弦 抖落一身尘埃/今夜再度拨响/并且穿透餐厅高高的棚顶/掠过街上鳞次栉比的商业橱窗/在铜马车雕像/欲挣脱凝固的狂飙突进中/长鬃般狂野飞扬/冰封雪舞的沉沉暗夜/就这样/接通了远方。”
人生中,我们会靠阳光、火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