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娱乐一体化的新城,这样一个模式来发展。这个美国的这种模式就是值得中国学习。
第二个就是创新,因为中国业态要创新,为什本来时间比较短,购物中心这个稀缺性,而且未来这么长时间的发展,而且就是说文化的区域的消费
能力的人口的差别非常巨大,特别需要分类化多样化的东西,象美日当年把电影院和真冰场放到购物中心里,把娱乐场放到屋顶等等。
向日本的购物中心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学习他的两点:
一个是精细化,就是我们说购物中心建起来了,招商招完了,内部的这种,从他的店面设计、灯光的设计和色彩分布,包括服务的细节、停车场、卫生间等。这些方面中国的差距是很大的。而且中国随着人们的文化水平消费能力包括这种见识,未来这种精细化人性的需求是动态生长的。
第二个就是科技化,日本有一个跟中比较一致的方面,比如说人口高度密集的,土地也是相对稀缺的,而且所谓在文化方面还有一脉相承的的特点,就是包括省地节能环保等方面。
欧洲尤其是北欧值得我们借鉴的主要是人性化:
购物中心给人们提供的不仅是一站式的购物和消费场所,而是让现代人在生活和工作之余,能够找到一个释放、找到一个归宿、找到一个目的。那么在这点上,中国确实有更长的路可以走,我们怎么能够在追求GDP、追求城市高速发展、追求急功近利追求原始积累的同时不降低人民的生活质量,国外除了人均GDP指数,还有人均幸福指数(这一点瑞典等北欧国家就做的很好),就是在追求物质化过程的同时,民众的快乐幸福指数不降低,这对当下的中国是一个缺憾和严重的考验。
那么在这样两种学习的基础上,现阶段中国本土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一个就是现在所谓的我们说的这种连锁化和标准化,在这个阶段无论是政府还是开发商还是城市的发展特别是消费的需求,都需要这种速度和模式,因为中国地大人多,而且发展速度很快,想要迅速满足这种生活配套的需求生活娱乐的需求,那么像国外那样,比如像日本那样追求精细化,这可能在现实阶段就是一种奢侈。一站式大卖场式购物,物美价廉的消费水平就是这个阶段的主流消费模式,无法超越。像万达、宝龙这样,华润、中粮这样,就是怎么能够通过这种连锁化标准化,能够满足这个阶段人们的这个快速成长的生活需求;
另一个就是在复制就是创新的过程中,怎么抓住多样化和差异化,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丰富的生活和文化需求。我们现在说购物中心,你说总量够吗?
肯定是不够,但是为什么说过剩,为什么说有很多空置呢?就是分类太少,一说都是建三十万五十万大型的购物中心,那么说要在日本包括在欧美分类很细的,当然我们现在已经出现这样的苗头,不说邻里购物中心三万,我这次到社区购物中心考奈已经很标配了,这个超市做多大,配套为老人提供社区服务做多大,餐饮做多大,已经出现比如像北京华联回龙观和上地这种5万左右的加强型社区中心模型,已经出现了分类化。二区域性
的可能要做十万到十五万象龙德广场。再有我们叫超区域的购物中心像华贸,带有城市这种中心型的,那肯定要做的更大一点,甚至或者说做的更细。而象当年的金源特别是永旺这种远郊型的大MALL,但是要做的更主题化分类化特别是要有创新,在这种分类化和标准化的促进过程中,中国的购物中心其实在学习美国为主的,从国际化经营的和日本为主的亚洲这种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自己这样一个连锁化标准化的迅速复制,然后同时再出现分类化多样化特色化,我觉得中国的购物中心在未来的发展中,才能真正把国际化和本土化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