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像火把一样,点燃了我们那一代人!
五四运动,于我而言,不是历史事件,是我燃烧的青春!”
说到这里,李先生停顿了一下,深吸一口气,情绪渐渐平复,却蒙上了一层阴影。
“后来……1925年五卅惨案,1928年济南惨案……一次次希望,一次次失望。
列强的枪炮,从未真正远离。
直到去年,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十九路军在前线浴血,我们在后方呐喊支援……可结果呢?”
他没有再说下去,但沉重的叹息已经说明了一切。
窗外,隐约传来街头报童叫卖报纸的声音,夹杂着“华北局势”、“睦邻”等模糊的字眼。
李文香走回书桌旁,拿起一支红色的毛笔,在一张空白的中国地图上,开始一边讲述,一边勾勒。
“你看,林同学。”
他的笔尖落在东南沿海,“1840年,鸦片战争,《南京条约》,香港岛被割占。”
他画下一个点,写上“1840”。
笔尖移到北京,“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北京条约》。”又一个点,“1860”。
然后移到朝鲜半岛和黄海,“1894年,甲午战争,《马关条约》。”点,“1894”。
再指向北京,“1900年,八国联军,《辛丑条约》。”点,“1900”……
他的笔迹连贯起来,不再是孤立的时间点,而是一条沿着中国海岸线及政治中心不断延伸、步步紧逼的侵略轨迹!
“这些点,连起来是什么?”
李先生目光锐利地看向林怀安。
林怀安脱口而出:
“是……是列强不断侵略、中国不断丧权辱国的路线!”
“没错!”
李先生重重地点点头,“而这每一个点,都对应着千千万万个像我祖父、我父亲、我这样的普通中国人的悲欢离合、家破人亡、奋起抗争!
历史不是散沙,它是一张由国仇家恨编织而成的大网!
你记不住年代,是因为你没有把你自己,放到这张网的一个节点上去感受!”
他放下笔,语气变得无比郑重:
“林同学,你今年十七岁,对吧?
1933年,就是你的‘1895年’!长城上的枪炮声,古北口、喜峰口的血战,就是你的‘甲午战争’!
报纸上的‘睦邻’命令,可能就是你的《马关条约》!
你难道想等到二十年后,你的学生来问你‘1933年发生了什么’时,你只能羞愧地低下头,或者像我今天这样,带着无尽的遗憾和悲愤去回忆吗?”
&n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