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鬼随即化为灵体进入肉眼不可见的视觉隐形状态,跃下城墙兵分两路朝着前面奔去。
与预想中可能出状况不同,这次侦查出奇的顺利,真的做到了快去快回。
重新站在城头上后,天残道:
“对面来的兵力不算很多,预计三万人左右,也没有什么看起来很先进的武器,但有两样东西,您得注意。”
“什么?”
“一个是女人手里的兵器,另一个是男人背后背的东西。”
“你们认识吗?”
“略知一二。”
“那一个一个说。”
“两柄兵器算作一样,但它们各有一个名字:左手那个叫‘圣人之剑’,右手那个叫‘大盗之剑’,都是曾经惊世骇俗的利刃。”
“圣人?大盗?这是取庄子那句‘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之意吗?还特么挺有内涵,那它们的能力是什么?有何凡之处?”
项骜道。
“应该说取名的时候并没有引用这句话,但后来两剑的境遇,却又完美对应了这句话。
这对剑据信铸造于周朝早期,和姜太公是一个时代的,距今已三千年。
不过它们一开始并不是以剑的形态出现的,而是两块陨铁,因为材料性能远当时的任何金属,所以被当时的铸剑师现后就想用来打造一种绝世无双的宝剑,但第一位锻打二者的匠人用了毕生精力,也只是敲出了一个很模糊的轮廓,此时和剑还是搭不上任何关系的,从外形看,仍是两块坑坑洼洼的铁疙瘩。
不过此事至此也传遍了九州四海,而那名匠人无儿无女,无人能够将其继承,于是很多铸剑名家都跃跃欲试,可谁有资格得到它成了难题,众人中有的提议来一场比赛,比谁的手艺更高,决出冠军者方可得到它们。
可这个提议并没有被通过,因为大家认为由这两块天外之物产出的兵器一定是惊世骇俗的,是上天对凡间的恩赐,所以必须要没有任何污点,要保持绝对的神圣性才对得起这份礼物。
于是最终众人决定以上古时代的禅让制作为继承制度,规定要从各个角度考察过一个铸剑师并完全合格后才行,其中铸造的手艺只是其中之一,在道德上、家庭上都得没有瑕疵,是一个理论层面的‘完人’才行。”
天残讲到这里,独角鲸忍不住插话问道:
“所以‘圣人之剑’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不不不,还没这么简单。
这套由一群铸剑高手自形成的制度在不断完善后,大概就相当于现在某个领域的行业协会颁布的行规,是所有干这行的人都必须遵守的,否则会遭到集体排挤。
然后第一代匠人终其一生只有一点点进展,那后面的也都一样,每个人花了几十年的光景,也不过是让陨铁比上一代略微进步一点。
但古人在某些事上要远比现代人执拗,他们就用一种铁杵磨成针的精神,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一点一点的积累,终于至周朝末年的春秋时期,两柄剑终于成形了。
可以说二者的诞生过程,贯穿了整个周朝八百年,耗费了几十代各中高手的殚精竭虑,据传欧冶子和干将莫邪也曾参与其中。
二者中最先被完全锻造成功的就是‘圣人之剑’,但新的难题也出现了——把它给谁呢?谁又有资格拿到它呢?这中间又生了什么故事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它的第一任主人,正是孔子。
后来儒学被尊为百家之,我们现在说的这个名字,也才真正叫响。
因此此剑也被儒家奉为圣物,地位类似于基督教中的‘荆棘王冠’和‘朗基努斯之枪’。
据说孔子拿着它周游列国,路上斩杀了很多魑魅魍魉,并在剑身两面和剑柄底部刻下了亲笔:一面写的是‘以德服人’,一面写的是‘天下为公’,底部是一个‘礼’字。
‘圣人之剑’的第二任主人就是孟子,不过在孟子死后,儒学内部认为无人再有资格使用它,于是将其请回孔庙中作为圣器朝拜,直到元代,草原政权入主中原,儒生的地位一落千丈,当时甚至有句俗语,叫做‘七匠八娼,九儒十乞’,说的就是儒生的社会地位还不如妓女,只比乞丐略高。
于是‘圣人之剑’便在动荡中不知去向了,一直到近代才有所传闻,不过也没见过真身现世,没想到会出现在这里,估计被拿到也有一阵子了。
再说这‘大盗之剑’,前面说过,两块陨铁里最先完成锻打的是‘圣’,而‘盗’要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