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战的那种。
而克什米尔地区的高海拔,低气温,降雪多等特点,使的这些‘恐狒’必须具备强大的耐寒和心肺功能,才出现了白色、皮毛厚实的变化。
印军拿到活体后迫不及待的想放到了克什米尔的对峙前线想要展示一下威力,但一种复杂的武器装备不可能未经测试直接使用,这期间走走停停一直等到堪堪可以实战时,已然又过了十余年,到了2000年左右。
虽然距离第三次印巴战争已经过去了三十年,但克什米尔的对峙远未结束,所以印军的热情丝毫未减,货到手后立马投入一线;刚开始的时候确实取得了一些战术性成果,但很快他们就现‘恐狒’的脑容量有些过于高了,不仅能执行一些较为复杂的指令,也有了相当独立的自主意识,结果是几次使用后就出现了抗命现象,接着集体哗变,脱离了控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研制方给出的解释是‘恐狒’在模拟环境里待的太久了,突然接触外界容易失控。
反正不管是为什么,事情都已经出了,印军就派兵前去消灭,结果反被打的损失惨重,还死了一名步兵团的团长,伤亡近千人。
而再往后的事我刚刚已经说过了。
不过到这里还没有结束,项目开始时印度和苏联是盟友关系,因此前者立项‘恐狒’作战的细节也传到了后者那里,一向对‘生物兵器’兴趣深厚的苏军立马成立专项小组与研制方接触,要求制造一种符合自身需求的产品,并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改掉暴露出的问题。
但随着苏联的解体使其没有等到项目开花结果,之后的俄罗斯继承了这笔未完的遗产,不过经济凋敝之下,早已无力完成后续投资,而且还欠了研制方一笔钱,最后是用矿石抵账才还清的款项。
本来这条分支至此已死,却没想到中间生了第二次车臣战争。
格罗兹尼的惨烈巷战刺激了俄军,让他们的高层重新审视这个项目并二次联系了研制方。
至此重新启动并又延续了好多年。
而我之所以会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是因为苏军当年提出的需求正是巷战。
他们对山地作战没什么刚需,乃是要将‘恐狒’善于攀爬山岭的能力转移到了攀爬楼房等建筑物上,由此就可以通过墙壁外的各类凸起物迅登上楼顶,从天台、窗户突入,动奇袭。
那时候的假想敌主要是北约,苏军想要在三个月之内平推整个欧洲,大平原上的装甲集群对决是其强项,可面对北约反坦克兵器快展、战术核武器下放至师团一级,导致他们也没有信心能否只用百天便突破数千公里的大纵深立体防御网。
在这个状况下,有人提出‘北上策略’,既从北欧出兵,绕开北约的防御重点,配合正面攻势形成战略层面的上下夹击。
但北欧国家大多经济达,城镇化率高,无人区则地形复杂,会拖慢攻击度,若想沿公路快推进,便无法避免要攻克大量人口密集区,而这些是坦克不能解决的。
在设想中这一路的兵力中就有订制的‘恐狒’,它们被当做巷战攻坚的一支‘奇兵’,又因为气候原因,和印度所要的有了异曲同工之处:都要求耐寒能力强大。
综上所述,耐寒是固定需求,攀爬不管是山还是楼,本质没有区别,因此这两种‘恐狒’在技术层面几乎不存在不同之处,可以看做同一种型号。
总之,它们都是为战争而生。”
卢珊珊听到这里忍不住打断道:
“关于苏军和俄军的这段可是正儿八经的高度机密了,我都没看过相关档案,你是怎么知道的?”
“苏联解体后很多曾经的机密都被曝光了,cia搞到了不少,而因为和我们当时的任务有关,所以在事后做任务总结时以‘拓展资料’的形式向那次所有参与人员都了一份。”
寥刃道。
卢珊珊碰了碰项骜,说:
“你话怎么这么少?有啥看法赶紧讲讲啊?”
后者没有立即搭腔,而是起身到窗户跟前往外看了看,又回来把这间屋子也仔细瞧了瞧,随即道:
“我想我可以确定这个莫名奇妙出现在阿尔卑斯山腹地的镇子是干嘛用的了。”
这次换另外两人看过去,他继续说:
“俄国投资,在这里搞训练用的,训练他们订制的那一批‘恐狒’。
各国的大型战术训练基地里制造此类无人小镇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