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屋”最新网址:https://www.5czw.com,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
当前位置:笔趣屋 > 都市言情 > 涛起微澜 > 第151章 手下败将

第151章 手下败将(2 / 3)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好书推荐: 长相思之二世情缘 暴雨中的最后一次对望 凡人:仿制诸天灵宝 女帝归来:她开局杀疯,万物皆跪! 东北甜妹大战京圈太子爷 我的武馆成了诸天圣地 隔壁童养媳上岸日常 瀚海狂澜 一道檄文,我成了女皇裙下臣! 吞噬亿万丧尸,魔修的我无敌了

此刀以美国海军陆战队于1942年装备的ark型战斗刀改进而来,运用了时下最新的材料和理念,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大幅削减了刀身厚度,使其更加轻薄而易于连续挥击和刺击。

“极端武力”

则是意大利的一家专门生产军用刀具的公司,所出产品以精良耐用、设计先进着称,旗下绝大部分订单均满足意军特种部队等强力部门使用,只有少量在外界流通;因其上乘的水准和物以稀为贵的特性,使它们成为军刀爱好者们颇为追捧的对象。

之所以强调这些,是因为冷兵器互拼虽然有“一寸长一寸强”

的金科玉律,但在刀对刀的对决中,度是很容易被忽略的一个关键。

比如势大力沉的开山刀,和短小锋利的匕,在两个实力高度接近的人手中生碰撞,前者一旦一个不留神因为缓慢的动作露出破绽,就极有可能被后者贴过来用连续刺中要害的方式而败亡。

眼下,“木工刀”

在长度、招力道上均占优势,但光头的格斗刀仗着短小轻巧的特点,配合急突猛进的快节奏进攻,几次险些命中这边胸腹部,最险的一次刀锋已经划开了衣服,再往前几毫米那断开的就该是皮肉了。

项骜深谙其中利害,遂选择避其锋芒的战略,先快后退躲闪攻击,等对方势头已尽再伺机反攻。

机会在光头突进了十余米后出现——他在一个大幅度挥舞后刀头到了身体左侧,这边迅止住后退向前跟步,同时以右臂向外做“拨”

的动作,阻击格斗刀回撤,同时左手的“木工刀”

向着斜上方狠狠戳去。

如果戳的正正当当,光头会因为被刺破肝脏而当场死亡,不过这人毕竟是个高手,现了项骜刀势凶狠无匹,当即放弃一切动作使出全力做撤步躲闪。

不得不说这一下躲得还是极快的,愣是将几乎必中的一击给闪开了。

不过只是闪掉了致命伤,“木工刀”

圆润但锋利的刃在肋下高掠过,留下了一条深可及骨,长度不低于常人一扎的伤口。

假设这时候送到医院去治疗的话,那一定会在至少三根肋条上看到明显的刀痕和被带出来的骨渣。

对搏双方中谁第一个见血谁的士气往往会遭到严重打击。

光头目前的表现就是如此,其在随后的战斗中策略变得愈激进,甚至有了“一换一”

的意思,摆出了一副同归于尽的架势。

项骜起初的想法是等这货把这股劲儿使完了,找到破绽一刀要命,不信他下次还能有这么好的运气。

但真正的情况是所谓的阵脚大乱,不择章法的乱打,其实是一套计中计。

这家伙延续、强化之前的风格强攻,目的是为了让这边认定这一点并选择上述等待破绽的战术。

待强度进入顶峰时再故意把破绽露出来,然后于项骜出刀反击时以持刀手为要攻击目标。

倘若被现企图又成功闪开,才是真正的杀招上场——因为在极端情况下闪避露出的空档是不可能掺假的,而这时候杀进去一套戳腹、扎胸、划喉的“三件套”

下来,哪怕是神仙也得死个透。

假设没有躲开,那也能废了持刀手,形成绝对优势,取胜也不过是多走一步的事情。

但这套计中计进行到了成功引诱项骜反击这一步时光头却倏地现情况不对:这边也是“招里有招”

握着“木工刀”

的左手手腕面对疾驰而来的格斗刀没有退让,反而空着的右手以更快的度从下面上来了,看意思是想擒住自己的持刀手。

电光火石之间这家伙惊出了一身白毛汗,因为动作稍慢,一旦被捉住了,接下来什么防御、反击全成了空话,所有部位均会成为砧板上的肉,毫无应对能力,只能眼睁睁的被捅死。

所以之前疯狂的他这会儿反而成了那个不敢冒险的,赶在项骜右手抓过来前将格斗刀拉了回来。

不过这边可不准备这么简单的放弃,借着攻守易形的势头,“木工刀”

前逼出去,刀锋直指光头那已经汗流如注的脖子。

后者这会儿因为计划被打乱,脚下步伐也一起乱了,想通过移动站位避开已然不及,只能尽其所能的后仰上半身,以求拉开距离;这个距离不是让项骜打不到用的,因为那远远不够,而真正目的是给格斗刀回防争取时间的。

最多半秒钟,一攻一守两柄刀几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屋网】 www.5c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新书推荐: 江南裁缝日志 我在星际弘扬中医 被总裁师妹骗到非洲当军阀 选了白月光?替身走了你发什么疯 游戏降临:我转职SSS死灵剑皇 带崽潇洒改嫁秦总后,前夫哥悔红眼 内娱教母重生九零,港商大佬超旺她 风雪压我五年,出关已是无敌 玉佩砸脸!先祖塞我修仙医道挂 重生于8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