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o39年5月2日」,火星。
“陆前辈,请喝茶。”
陆航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端起那杯散着氤氲热气的茶,轻轻抿了一口。
是真正的茶叶,带着泥土和阳光的香气,在这颗早已被人工环境彻底覆盖的星球上,算得上是奢侈品。
这位“年轻人”
从辈分上来算……倒也不是他的直系后辈。
他自己一生未婚,无儿无女。
眼前这位周姓青年,是他当年那位扎着马尾、总爱端着咖啡站在他实验室门口的学妹的玄孙。
按照历法年龄算,对方也已过百岁。
只是得益于基因优化与低温休眠技术,生物年龄被牢牢锁在二十出头,面容清俊,举止沉稳。
陆航到现在都还记得,当初那位学妹是如何信誓旦旦地宣称,自己这辈子绝对不会嫁给一个满脑子都是宇宙常数和弦理论的呆子。
结果,她最终还是嫁给了一位理论物理学家,听说还是当初被她吐槽得最狠的那个。
人生就是这么充满了戏剧性。
“可惜,高祖母在您休眠的这段时间,就已经过世了。”
周姓青年脸上带着一丝惋惜,但更多的是一种对先人的追忆,“我小时候,总是听我的父亲提起您和高祖母在‘启明’站的故事。”
学妹……已经离世了吗?
陆航端着茶杯的手,微不可察地停顿了一下。
茶水的温度隔着杯壁传来,有些烫手。
在他进入休眠之前,人类早就攻克了死亡。
至少是攻克了“生理性死亡”
。
只要尸体完整、大脑未腐,通过一套复杂的生物重构与记忆回溯技术,就能让一个人完好如初地“回来”
。
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这套技术昂贵得令人指,一次复活的费用,足以让他们背上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沉重债务。
但对于学妹而言,或者对于任何一个能踏入邦联科学院门槛的科研人员而言,这笔钱绝对出得起。
甚至都不需要他们自己出这笔钱,只要愿意,邦联免费提供相关的服务。
所以只有一种可能。
她不是“不能”
被复活,而是“不愿”
。
陆航沉默了片刻,没再追问。
有些答案,不必说出口,彼此心照不宣。
或许她早已看透,在光壁垒与文明碎片化的时代,所谓“永生”
,不过是将孤独拉得更长罢了。
与其在陌生的未来醒来,不如留在属于自己的时代,安静地谢幕。
在经过了一个多小时的家常寒暄、旧事追忆之后,周氏后辈终于将话题,缓缓引向了陆航真正在意的事情。
“「烛龙」项目啊……”
周氏后辈缓缓地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疲惫,“真是一言难尽。”
陆航放下茶杯,那双见过了太多奇迹与绝望的眼眸里,透出了一丝好奇。
烛龙,其核心思想并不在于创造一头神话中“其瞑乃晦,其视乃明”
的太空巨兽,而在于对时间本身的利用,这正是其名“烛龙”
的由来。
项目最初的灵感,确实源于陆航早年主导的黑洞观测项目。
当时,他们通过人造生命体「许珀里翁」传回的数据,次在事件视界附近,观测到了时间流的极端扭曲现象。
由此,一个大胆的设想被提出:既然黑洞能通过其巨大的质量扭曲时空,那么人类是否也能主动制造一种可控的时空结构,人为地“折叠”
或“拉伸”
时间?
更进一步,理论物理组甚至提出了一种近乎疯狂的模型:将时空坐标轴互换。
在常规宇宙中,时间是一维的、单向流动的轴,而空间是三维的、可自由移动的场域。
但在某些极端引力场中,时空度规会生翻转。
时间维度会表现出空间的特性,而某一空间维度则会表现出时间的单向性。
如果人类能主动构造出这样的区域,哪怕只是微观尺度,也意味着可以绕过光壁垒的限制。
因为光本身,正是四维时空结构下因果律的表征;一旦时空结构被重构,光就不再是不可逾越的常数,而只是一个局部有效的现象。
“早期确实如同陆前辈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