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页的最后,还有一段用更小字体标注,充满了严谨科学精神的补充说明。
贝克家的研究员们,显然也曾尝试过用一些充满了“技术含量”
的手段,来人为地提高这场奇迹生的概率。
例如,让引路人或者见证者,在牌局中进行一些无伤大雅的“物理层面干预”
——也就是出千。
结果却令人沮丧。
在排除了所有可控变量,并进行了上万次模拟之后,他们得出了一个冰冷的结论:任何形式的、旨在操纵牌局结果的物理层面出千,在统计学意义上,并不能显着地提高仪式的成功率(p>oo5)。
【幻想】系统似乎拥有一套独立的、无法被常规物理手段干涉的“因果判定”
逻辑。
它要的,不是一个被“伪造”
出来的结果,而是一个在纯粹的、混乱的概率之中,自然诞生的、真正的“奇迹”
。
可即便如此,第二个“优化流程”
的成功率,也远比第一个要高得多。
第一个方案最大的限制,就是那个长达二十四小时的冷却时间。
它就像个每日任务,失败了就得等明天,没有任何挽回的余地。
而第二个方案,虽然要求的结果堪称奇迹,但它没有这个限制。
牌局的节奏很快,如果没有出现转职者拿到葫芦这种天胡开局,或者引路人没拿到7、2这种天谴起手牌,大家直接盖牌,洗牌,开始下一局就行了。
一次失败的尝试,耗费的时间可能连三十秒都不到。
只要参与者有足够的耐心和体力,理论上,一天之内可以进行成千上万次的尝试。
用数量去堆砌概率。
这才是这套流程真正的“高效”
之处。
而且,德州扑克的魅力,本是来自于信息的不对称与人性的博弈。
每个玩家都想赢,但谁都不知道对方的底牌,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出什么样的公共牌。
诈唬、试探、计算赔率、解读对手微表情……这是一场充满了心理战与数学计算的战争。
可“空手之誓”
这个仪式,从根子上就颠覆了这一切。
在这张特殊的牌桌上,三个参与者没有了利益冲突,他们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申请转职的“凯子”
,他唯一的目的,就是把自己手里的葫芦,输给那一副最不可能赢的7、2。
他会主动地、热情地、甚至可以说是虔诚地,将自己所有的筹码推向那个注定会吞噬掉它们的深渊。
提供协助的「赌徒」引路人,他也不再是为了赢钱,他只是在扮演一个“奇迹的催化剂”
。
这场牌局里,没有了欺诈,没有了伪装,甚至没有了对抗。
它变成了一场纯粹的概率学“刷怪”
。
只不过,第一次现这个方法的人,他们大概是在真正的德州扑克牌局上。
林天鱼甚至能想象出那副画面。
在某个烟雾缭绕的非法地下赌场里,或者某个朋友间的周末牌局上,一场没有任何剧本的牌局正在进行。
一个脑满肠肥的倒霉蛋,在牌局的前半段顺风顺水,面前的筹码堆得像座小山。
这一把,他更是拿到了天胡开局,翻牌圈就凑成了葫芦。
他志得意满,感觉自己就是赌神附体,于是开始用言语和筹码,不断地挑衅着牌桌上另一个看起来无精打采的精瘦年轻人。
那个年轻人,大概就是第一批转职了「赌徒」的幸运儿。
他今晚的手气烂得一塌糊涂,手里捏着那副谁看谁摇头的7、2不同花。
他本该在第一轮就弃牌走人,但也许是出于某种赌徒的直觉,又或者单纯是被那个胖子给激怒了,他选择了跟注。
然后,奇迹生了。
一张,又一张的公共牌出,那牌面走势诡异得足以让任何一个职业牌手都当场撕掉自己的数学教材。
最终,在河牌圈亮出的那一刻,那个胖子依旧握着他那副足以在99的情况下赢下牌局的葫芦。
而那个年轻人,手里那副最垃圾的7、2,却硬生生地、以一种不讲道理的姿态,在公共牌的帮助下,凑成了一副比葫芦还要大一点点的牌。
胖子对此一无所知。
他看着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