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两个组员对视了一眼,表情有些意外。
杰森不服气:“你说得倒是头头是道,但这只是理论分析。实际投资可不是这么简单。”
“那我们打个赌。”陈浩看着他,“这家公司的股价在三个月内会跌至少百分之二十。如果我输了,我请你吃一个月的饭。”
“成交!”杰森立刻答应。
三个月后,那家公司爆出财务造假丑闻,股价暴跌百分之四十。杰森输得心服口服,真的请陈浩吃了一个月的饭。
这件事在学校传开了,大家开始重新看待这个来自中国的学生。
但真正让陈浩在费城打开局面的,是另一件事。
有一天,李娜找到他:“陈浩,有个华侨商会的聚会,你要不要去?”
“华侨商会?”
“对,都是早年移民过来的华人。”李娜解释道,“他们现在在费城做生意,人脉很广。你去认识认识,对以后有好处。”
陈浩想了想,答应了。
聚会在一家中餐馆举行,来的都是些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他们看到陈浩,态度都很热情。
“小陈是吧?听说你在沃顿读书?”一个胖胖的中年男人走过来,“我叫王大海,在这边开了几家超市。”
“王叔好。”陈浩礼貌地打招呼。
“年轻人了不起啊,能去沃顿。”王大海拍拍他的肩膀,“以后有什么困难,尽管找我。”
接下来,陈浩认识了好几个华侨商人。他们大多做的是餐饮、超市这类传统生意,规模不大,但在当地都有些根基。
聚会结束后,李娜问他:“感觉怎么样?”
“这些人虽然做的是小生意,但人脉确实广。”陈浩说,“而且他们都很团结,这是优势。”
“对,所以我才带你来。”李娜笑道,“在国外,华人要抱团才能生存。”
接下来的几个月,陈浩经常参加华侨商会的活动。他发现,这些华人虽然在美国生活多年,但对祖国还是很有感情。只要听说国内来的年轻人有困难,他们都愿意帮忙。
陈浩利用这个机会,开始在费城的华人圈子里建立人脉。他帮一些商人分析生意,提供投资建议,慢慢积累了口碑。
半年后,一个机会来了。
王大海找到他:“小陈,我有个朋友想在唐人街开发一个商业项目,你能不能帮忙看看?”
“什么项目?”
“综合商场,集购物、餐饮、娱乐于一体。”王大海递过来一份计划书,“但我们都是做小生意的,不懂这些大项目,所以想找个专业的人参谋参谋。”
陈浩翻看着计划书,眼睛渐渐亮了起来。这个项目如果操作得当,确实有很大的潜力。但计划书里有很多问题,需要重新规划。
“王叔,这个项目我可以帮忙。”陈浩合上计划书,“但我有个条件。”
“什么条件?”
“我要百分之二十的股份。”
王大海愣了一下:“这…”
“我知道这个要求有点高,但我可以保证项目成功。”陈浩看着他,“而且我不要工资,只要股份。赔了算我的,赚了大家一起分。”
王大海想了想:“行,我去跟其他人商量商量。”
一周后,王大海回复他:“大家都同意了。小陈,这个项目就交给你了。”
陈浩接手项目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调研市场。他发现,唐人街的华人消费能力远超预期,但现有的商业设施太过陈旧,无法满足需求。
于是他调整了项目定位,把原来的传统商场改成了现代化的购物中心。不仅引进了很多知名品牌,还专门设置了中国文化展示区,吸引了大量游客。
项目启动后,陈浩遇到了第一个麻烦——资金不足。
原本的预算是五百万美元,但实际需要八百万。王大海等人只能凑出六百万,还差两百万的缺口。
陈浩想了几天,决定去找当地的银行贷款。但美国的银行对外国人很不友好,尤其是中国人。他跑了好几家银行,都被拒绝了。
“对不起,我们不能给你贷款。”银行经理说得很直白,“你没有信用记录,也没有抵押物。”
“我有项目计划书,盈利前景很好。”陈浩拿出资料。
“这不够。”经理看都不看,“而且说实话,我们对中国人的项目不太信任。”
陈浩压住火气,转身离开。
回到住处,他开始想其他办法。就在这时,李娜给他介绍了一个人——罗伯特·约翰逊,一个在费城做了三十年生意的美国商人。
“约翰逊先生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李娜说,“他投资过几个华人的项目,都赚了钱。你可以试试找他。”
陈浩约了约翰逊见面。老头六十多岁,满头白发,但精神矍铄。
“听说你要在唐人街开发项目?”约翰逊开门见山。
“是的。”陈浩把计划书递过去。
约翰逊仔细看了半个小时,抬起头:“这个项目不错,但我有个问题——你凭什么认为你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