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一亮,问:“大师兄同意了?”
“我不过说了几句实话,何曾反对过?便是今日,我也说,你的法子,实施不易,风险也大。”
钱文举好奇不已,问:“是何法子?”
傅振羽回房摸出第二套方案,献宝一样地拿给两位师兄、还有柳擎这位长者阅读,她则在一旁侃侃而谈,补充着自己的想法。
“国之强,靠的是民强。全民皆读书、全民皆兵,才是圣朝发展最要紧的地方。现实的问题就是,读书略贵,又有风险。因而,普通百姓,便是吃饱穿暖,都不舍得考虑的事情。三十年前,圣朝还有很多人吃不饱的情况下,谈全民读书有点过分。但而今,虽不说风调雨顺,百姓的生活几近稳定,具备了全民读书的条件。”
具备读书条件,读书人依旧很少的根本原因在于,时下读书只有为官这一条出路。
做不成官,则读书无用,是时下百分之九十人的逻辑。
科考入仕,比后世高考难了不知道多少个等级。十万男丁的一个县,三年一期两次童生三试,顶多出五十人。秀才绝对的千里挑一;秀才到举人,十中一;举人到进士,十进一。算下来,一个人若想成为进士,是十万里挑一,一县里出一人。
这样的概率,太难,绝大多数百姓都不怎么相信自家祖坟冒烟,能养个官出来。
是以,读书无用。
若是从前,仓子坚一定会和傅振羽仔细掰扯“满足才能知足,知足必然满足”,但现在,他长吁一口气。告诉自己,做不到附和师妹,但可以当没听见这话。
于是,仓子坚生硬地拉回正题:“平民认为读书真正无用,并不止是银钱的问题。花上三五十两,或是一百两,并不等于就能获得功名。科考入仕,十万男丁的一县,三年一期两次童生三试,顶多出五十人,秀才堪称千里挑一。乡试和会试,约莫都是十进一。通算下来,进士十万进一,一县出一人,是以——”
投资大,但没收益,钱文举立即懂了,接话:“读书无用。”
仓子坚颔首,道:“是。他们认为自家祖坟不会冒烟,直接选择放弃。民众过度自知,便是狭隘。”
傅振羽则有不同的看法,她说:“不,深层次的问题的在于,读书只能出仕这一点太糟糕。让读书人努力十年,花一百两银子后,获得收益不低于这个数,才是最关键的地方。比如说,把里长最低要求定为秀才,读书的人定然多了起来。”
百户设一里长,里长一年一轮换。虽说可以连任,但起码要求不止一个秀才。这倒是个主意,只是,仓子坚揭露事实:“里长年俸只有五两,秀才每年领的贴补都不止这些。努力读书只为做里长,怕是没人愿意。”
“反过来想,努力读书,最差也能做个里长,这样不好么?”怼完仓子坚,傅振羽随即大胆假设,“再有,若能进行全民教化,则需要大量夫子,做夫子未尝不是一条出路。”
仓子坚从她的口吻里,听出了理所当然。当然,这话也在理,他就是觉得说这话的傅振羽,有点奇怪。不过,连被傅振羽怼了两次,仓子坚总算学乖了,不再加自己的臆测,实事求是地说:“全民教化是基础,若无这个基础,一切都是空谈。”
对此,傅振羽道:“那就尽我们所能去教育子弟,让子弟走向朝堂,从国之变革开始。为人师表的意义,不在于送子弟入朝堂,而是让子弟成为于国、于家有用之人。”
仓子坚骤然亮起,压抑着激动,哑声道:“所以,你才制作了那样的课程?”
柳擎和钱文举不知傅振羽制定的课程,异口同声地问:“什么样的课程?”
傅振羽答道:“以科举为主、民生次之、六艺随之的课程。从科举中取得成绩才能入朝,那就主攻科举。六艺大抵分两类,陶冶情操和健体。我认为健体更重要,便着重了这方面。除此,我认为所有向学的目的,都是民生。而现在的官员大多不在意民生,比如咱们汝宁的知府大人。”
听到这,仓子坚不得不开口提醒:“师妹,慎言。”
知府那是随便能议论的么?便是议论,说好的才行。傅振羽哪会不知道?她抿嘴一笑,道:“知府大人虽不懂民生归不懂,他重教育,便比懂民生的人还难得。”
不得不说,这般先抑后扬的谄媚之言,听在耳内,竟比直接夸赞还受用,比隐瞒不足的“夸夸其词”,还要让人信服。
柳擎对傅振羽满意得不能再满意,朗声笑过后,对仓子坚道:“子坚,今后多和丫头学学怎么说话吧。”
“就是。”被夸赞的傅振羽笑着附和过后,提醒柳擎,“柳老,未来几年,请称呼小子林不全。”
“这么难听的名字,谁取的?师妹,打个商量,换个名字如何?依着大师兄取名仓子某,怎样?你要是不喜欢大师兄,那照着我的名字取也是可以的。”钱文举吐槽着林不全这个名字。
师妹哪有不喜欢我?她还说曾经想让我做夫婿呢!可惜
